導語:

【實踐隊成員與藍青傳書記在黨群服務中心的合照】
仲夏七月,萬物并秀。嶗山幽谷,松風解帶。7月5日至7日,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三樹棲云”實踐團隊深入青島市嶗山區北宅街道三樹新村,圍繞“城郊型鄉村振興的實踐邏輯”主題,探索三樹新村“社區發展與文旅融合”新路徑。
正文:
一、“微瀾之下見深流”——三樹新村黨群服務中心以“零”字治理穩馭五村合并

【團隊成員與藍青傳書記進行交流】
在合村開始前,北宅街道以《致村民的一封信》逐戶送達,把“為什么合、怎么合、合完怎么辦”拆解成可感知的收益清單與風險預案,完成政策“最后一公里”的精準滴灌。街道同步實現“零信訪、零輿情、零投訴、零治安案件、零安全事故”的“五個0”治理奇跡。公開透明的決策程序把潛在沖突消解在了議題設置階段。合并后,原先分散于五個自然村的土地、房屋、山林被整體打包進入“四季采摘園”項目,產業用地集中連片,治理成本下降,集體收入顯著增長。藍青傳書記把經驗歸結為一句話:“把利弊講透,把選擇權留給村民。”映射出嶗山腳下“以制度理性托舉鄉村振興”的治理密碼。
二、“山勞山”出岫——從枝頭到云端的產業升級
北宅街道循“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之勢,將昔日路邊攤的“散點經濟”納入“數商興農”航道:統一品控、冷鏈、溯源,讓枝頭新果與云端訂單同頻共振;團購、直播次第鋪開,櫻桃走出村口,品牌走進人心。藍青傳書記以“三樹新村”為坐標,續寫藍氏子弟“三樹堂”的歷史文脈,提煉“山勞山”文化基因,串起采摘、研學、民宿的產業鏈,織就“微度假”的柔性閉環。同時,藍書記帶領村集體緊跟數字化潮流,利用電商平臺開展直播、上線團購,櫻桃旺季內直播成交額達140000元,團購核銷額18000元,助力農民的‘土疙瘩’變成市場的‘金餑餑’。

【 實踐團隊與藍書記交流品牌升級方案】
面對淡季無收入、散戶的客源不固定等問題,我們團隊呈交了“生態文旅+數字化社區”升級方案,初步設計三樹新村定制化旅游路線圖和線上UI小程序,真正實現數字技術的深度賦能,藍書記對此深表贊同——城郊振興自此由“賣產品”轉向“賣場景”,流量終而化作留量,靜水深流。
三、“炊煙深處見山高”——一盞燈照亮“人間燈火情”
浪浪山子酒店靜臥在嶗山腳下,十七載寒暑,喬奶奶與老伴守著兩層小樓,以全年灶火溫養山味——散養雞、水庫魚、自種時蔬,皆成“健康、營養、美味”六字箴言。
更厚重的故事藏在煙火背后。2009年,婆婆與夫兄相繼離世,留下智力殘疾的嫂子與年幼侄女。喬奶奶退休后便搬進老屋,正是三樹新村的品牌與資源為喬奶奶提供了可以依賴的扁擔,自此十七載晨昏,挑起照顧嫂侄的千斤重擔。2023年,喬元敏女士獲評“感動青島”道德模范。問她何以如此,她淡淡一句:“別人來照顧,我不放心。”那一刻,產業升級的宏大敘事有了體溫——所有品牌與數據,終將回落到這一抹人間煙火;鄉村振興的高度,終以人心的柔軟丈量。土地山高水長,炊煙不散,喬奶奶用十七載燈火,為鄉土寫下最質樸也最磅礴的注腳。

【 團隊成員采訪喬元敏女士】
結語:
“鄉村需要的不是短暫的同情,而是長期的共情;不是外來的拯救,而是內生的激活。”未來,我們將繼續以海大青年的身份,把專業知識轉化為鄉村可感知的溫度與增量,把三樹新村的實踐凝練為可擴散的范式,讓更多“三樹”在廣袤鄉土上蔚然成林。
文字丨徐蓓蕾 馬培 吳昆 葉鍇浩 李宜臻
圖片丨高雯莉 譚子妍
(“三樹棲云”實踐隊:高雯莉、馬培、徐蓓蕾、葉鍇浩、吳昆、李宜臻、譚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