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夏 的 風 裹 挾 著 歷 史 的 溫 度 , 常 州 大 學 懷 德 學 院 外 語 系 " 三 下 鄉 " 實 踐 團 隊 踏 上 了 橫 跨 南 北 的 紅 色 " 解 碼 " 之 旅 。 從 蘇 北 平 原 的 戰 壕 遺 跡 到 江 南 水 鄉 的 蘆 蕩 烽 火 , 從 武 昌 城 頭 的 覺 醒 槍 聲 到 南 昌 城 廂 的 建 軍 初 心 , 他 們 以 青 春 視 角 為 筆 , 以 中 外 語 言 為 墨 , 在 八 個 紅 色 地 標 間, 將 墻 上 的 彈 痕 、 褪 色 的 家 書 , 譯 成 直 抵 人 心 的 精 神 力 量 。
首站靖江彎腰溝紅色革命基地,青石板路兩旁的老房屋仍保留著當年的作戰工事痕跡。在"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前,隊員們列隊肅立。展廳內,一根纏著麻繩的扁擔讓隊員駐足良久——這是1943年村民幫新四軍運送彈藥的工具,扁擔上37道深淺不一的刻痕,記錄著37次穿越封鎖線的艱險。"每一道刻痕都是軍民同心的印記。"
從 蘇 北 南 下 , 團 隊 抵 達 華 夏 腹 地 的 武 昌 起 義 紀 念 館 。 " 紅 樓 " 內 , 泛 黃 的 《 革 命 軍 告 示 》 上 " 凡 我 同 胞 , 一 律 平 等 " 的 字 樣 雖 已 模 糊 , 卻 依 然 振 聾 發 聵 。 隊 員 雷 若 希 蹲 在 展 柜 前 , 對 照 史 料 逐 字 核 對 譯 文 : " 百 年 前 的 覺 醒 誓 言 , 和 今 天 的 平 等 理 念 一 脈 相 承 。 " 她 特 別 注 意 到 展 廳 角 落 的 漢 陽 造 步槍 , 槍 托 上 " 驅 除 韃 虜 " 的 刻 字 清 晰 可 見 , 隔 壁 的 南 昌 八 一 起 義 紀 念 館 里 , " 巨 手 托 槍 " 雕 塑 前 , 隊 員 王 蕊 正 對 著 起 義 軍 號 : " 沖 鋒 號 的 旋 律 從 未 變 , 就 像 人 民 軍 隊 的 初 心 從 未 改 。 "
北上齊魯大地,淄博革命歷史紀念館的一本戰地日記讓隊員們紅了眼眶。 19 歲 戰 士 寫 下 的 " 愿 以 吾 輩 之 青 春 , 護 這 山 河 無 恙 " , 與 隊 員 們 的 年 齡 相 仿 , 卻 承 載 著 超 越 時 代 的 擔 當 。 " 這 就 是 青 春 最 美 的 模 樣 。 " 隨 后 抵 達 的 阜 寧 烈 士 陵 園 , 隊 員 們 冒 雨 擦 拭 墓 碑 , 將 模 糊 的 碑 文 拓 印 下 來 譯 成 雙 語 存 檔 ; 隔 壁 的 新 四 軍 紀 念 館 內 , 一 件 補 丁 摞 補 丁 的 軍 大 衣 讓 隊 員 祝 雨 鳳 駐 足 — —12塊來自不同百姓的布料,正是"軍民魚水情"的最好見證。
最后一站,團隊走進江南水鄉的紅色地標。 錫東革命烈士陵園里, 《 從 軍 志 愿 書 》 讓 隊 員 們 動 容 , " 愿 以 書 生 志 , 化 作 疆 場 魂 " 的 誓 言 被 譯 成 多 國 語 言 , 制 成 卡 片 供 參 觀 者 取 閱 。 丹 陽 總 前 委 舊 址 內 , 隊 員 們 圍 繞 《 入 城 守 則 》 展 開 討 論 , 將 " 不 拿 群 眾 一 針 一 線 " 譯 成 外 語 , 標 注 " 這 是 執 政 初 心 的 最 早 實 踐 " 。 沙 家 浜 革 命 歷 史 紀 念 館 的 蘆 葦 蕩 模 型 前 , 隊 員 沈 伊 琳 用 日 語 解 說 : " 每 一 條 漁 船 都 是 庇 護 所 , 每 一 位 百 姓 都 是 守 護 者 。 " 她 還 協 助 工 作 人 員 制 作 了 多 語 種 二 維 碼 解 說 牌 , 讓 中 外 游 客 都 能 讀 懂 這 段 " 軍 民 團 結 如 一 人 " 的 歷 史 。
十余天的旅程,他們的"紅色詞典"里,沒有晦澀語法,只有用生命寫就的信仰故事。 正如隊長在總結會上所說:"我們翻譯的不僅是歷史,更是先輩留給當代青年的'精神說明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