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許文翰 姚光澤 呂天鴻 靳依曼)8 月 19 日至 31 日,湖北大學曼城聯合學院 2024 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2401 班學子許文翰、姚光澤、呂天鴻、靳依曼組成 “‘瓊絲遺韻’海南椰雕非遺學習傳承實踐團”,前往海南海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深度探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海南椰雕的歷史底蘊與傳承路徑,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遺文化活態傳承。
探訪非遺展示中心 溯源椰雕千年文脈
8 月 19 日,實踐團首站走進海南海口非遺展示中心。在館長的專業講解下,團隊成員系統了解海南非遺文化全貌,并重點聚焦本次實踐核心 —— 海南椰雕。據介紹,海南椰雕作為海南傳統雕刻藝術的杰出代表,以椰殼、椰木、椰棕為原料,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彼時已有椰殼制器的文獻記載;明清時期,其工藝水平進一步提升,成為敬獻朝廷的 “天南貢品”;2008 年,海南椰雕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步入國家級文化保護序列。
該非遺技藝工序繁雜,需歷經選料、雕刻、鑲嵌、拋光等多道精密流程,融合浮雕、鏤雕、鑲嵌等多種傳統技法。成品既保留椰材天然的形態與肌理,又巧妙融入山水、人物等雅致紋樣,涵蓋餐具、茶具、掛屏等 300 余個品種,兼具古樸造型、實用功能與藝術觀賞性,不僅是海南先民 “物盡其用” 生存智慧與藝術創造力的結晶,更成為承載瓊島千年歷史文化的重要 “名片”。目前,海南椰雕產品已遠銷全球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傳統工藝魅力。當日,實踐團還在館內工作人員協助下,完成椰雕文化宣傳視頻的素材拍攝,為后續非遺推廣奠定基礎。

圖為實踐團隊員參觀海南非遺文化展示中心。許文翰 供圖
拜師非遺傳承人 親歷椰雕技藝創作
8 月 20 日,實踐團前往海口騎樓老街,拜訪海南椰雕創新傳承人符老師。作為當前海南少數將椰雕與銀器工藝相結合的匠人,符老師向團隊詳細講解了海南椰雕的完整工藝流程,并分享了 “傳統椰雕 + 現代銀器” 的創新融合理念,讓學子們深刻感受到非遺傳承中的 “守正” 與 “創新”。
在符老師的手把手指導下,實踐團成員親身參與椰雕制作,從選料、雕刻到打磨、拋光,全程體驗非遺技藝的精細與嚴謹,最終成功完成屬于自己的椰雕作品。“腳踏實地是傳承的根基,精益求精是匠人的追求,唯有在堅守中創新,才能讓非遺真正‘活’下去。” 實踐結束后,團隊成員紛紛表示,此次動手體驗讓他們對非遺傳承的艱辛與意義有了更直觀的認知。
訪談中,符老師還向學子們傳遞了非遺傳承的核心要義:“熱愛是最好的驅動力,只有真正熱愛這門手藝,才能耐住寂寞、守住匠心。” 他分享了自己的傳承歷程 —— 畢業于海南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他,師從專業導師深耕椰雕技藝,多年來始終以熱愛為支撐,在堅守傳統的同時不斷探索創新。活動最后,符老師受邀參與實踐團宣傳視頻拍攝,為椰雕非遺推廣注入匠人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體驗椰雕工藝。許文翰 供圖

圖為非遺傳承人符老師正在講解椰雕工藝。許文翰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與非遺傳承人符老師開展訪談。許文翰 供圖
跨地域創新推廣 讓非遺走進社區生活


實踐期間,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 “創新是非遺傳承的必由之路”。為此,他們創新提出 “非遺互動體驗” 方案:將各類椰雕作品轉化為拼圖素材,同時帶回部分未上色的椰雕半成品。實踐活動結束后,團隊返回湖北武漢,深入多個社區開展椰雕非遺文化講座,并設計涂色、拼圖等趣味互動環節,邀請社區兒童與老年群體親身參與。
“通過動手體驗,能讓大家從心底感受椰雕的魅力,進而主動關注、熱愛這項非遺。” 團隊成員表示,此次跨地域實踐不僅讓他們深入了解椰雕文化,更探索出 “高校實踐 + 社區推廣” 的非遺傳承新模式。未來,他們將繼續秉承優秀思想,為非遺文化的年輕化、大眾化傳播貢獻更多青春智慧。真正地做到,讓陣陣椰香吹進江城,讓更多人體驗到海南非遺椰雕的文化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