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在全國教育大會的重要講話和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精神。
“童伴鄉川”暑期社會實踐團參加2025年“鄉村賦能,振興有為”專項行動,于2025年8月赴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圍繞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等方面開展調研與服務。團隊走訪三里坪“童伴之家”蜀托班,面對蜀托班兒童開展了三個方面的支教志愿活動。此后,實踐團先后參觀了達州列寧街、達州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展銷中心、和青年驛站,并走訪了達州文旅首推品牌達縣米線的制作地,了解并拍攝了米線和當地特產酥肉的制作工藝。實踐團貫徹聚焦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當地兒童帶來成長助力的同時,也為當地鄉村文旅、農產品銷售貢獻一份力量。

實踐團圍繞非遺傳承與手工創作,組織開展“指尖傳藝 匠心筑美”系列美育活動。在“傳古韻?育匠心”蒲扇制作課上,孩子們親手編織蒲扇,感悟傳統手工藝的樸素智慧;“繪臉譜?承國粹”臉譜繪制活動,則通過色彩與紋樣的講解,深化對戲曲文化的理解;“肌理尋美”肌理畫創作與“漆韻流芳”漆扇制作,將現代審美與非遺技藝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提升審美素養,筑牢文化自信。
聚焦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實踐團推出“守護成長 涵養品格”成長教育系列課程。“拒暴力·筑安全”校園暴力預防課堂,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與法治觀念;“科學護青春”性知識教育,以科學態度傳遞健康知識,促進青春期心理建設;“厚植家國情”愛國主義教育則通過歷史講述與互動討論,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筑牢價值根基。

童伴訪談,在真誠對話中見證教育力量。實踐團深度對話了一位長期服務社區的“童伴媽媽”,聆聽她動人的教育堅守。她坦言,初衷是讓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有個獲得陪伴與學習的地方,隨著越來越多孩子加入,更堅定了為“祖國花朵”創造良好環境的決心。當她眼眶微紅地說出“謝謝你們讓他們看見更大的世界”時,我們真切感受到教育帶來的改變正在發生。這次交流,讓我們深刻理解了社區教育在補充學校教育、凝聚社區共識方面的獨特價值,也見證了教育如何以溫柔之力聯結人心。
以愛為伴,用青春行動注解支教初心。
青春賦能,在甜蜜饋贈中播種希望未來。實踐團在支教活動的最后一天,為孩子們精心準備了一場溫暖的告別儀式。午后陽光透過梧桐葉隙,為教室披上金色的柔光,社區老師們捧出的定制蛋糕上,“梧桐枝繁,少年茁壯”八字寄語熠熠生輝,這不僅是對學子的深情祝福,更是社區對成長最溫暖的注腳。我們為孩子們定制了北京交通大學書簽,并在背后寫下真摯祝福。當孩子們憑書簽兌換到禮物時,眼中閃爍的光芒比陽光更明亮。這份甜蜜禮物,既是告別也是啟航,象征著社區與支教團隊共同播種的希望種子,期待其茁壯成長。

為深化對鄉村振興的立體認知,實踐團赴達州開展實地調研。在列寧街,成員們通過紅色遺址追尋革命足跡,感悟初心使命;于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展銷中心,深入了解適合本地地形的現代農業科技,洞察產業升級的硬件支撐;青年驛站的參訪,則展現了地方為凝聚青年人才、賦能基層治理所搭建的暖心平臺。這一系列走訪,構建起從歷史傳承到科技賦能、再到人才集聚的完整認知鏈條,為理解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扎實的地方樣本。

實踐團深入在地特色產業,走訪達州文旅首推品牌“達縣米線”制作工坊,全程記錄并拍攝了米線與非物資文化遺產酥肉的制作工藝。通過鏡頭與文字,挖掘其背后的飲食文化與匠心技藝,旨在利用新媒體傳播優勢,為“達縣米線”這一地方名片擴大聲量。此舉是團隊將調研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具體體現,探索以文旅推廣、特產銷售為抓手,為當地農文旅融合發展貢獻青年智慧與力量。
?
在支教本地,團隊同步推進“守護成長 涵養品格”主題教育與“溫情調研 聚力前行”總結工作。成長教育系列課程筑牢學生安全與價值根基;溫情送別與專題調研則系統評估成效、傾聽社區聲音。最終,實踐形成了“兒童成長助力”與“鄉村產業智推”雙線并行的成果體系,真正踐行了聚焦“三農”問題、服務鄉村振興的初心,實現了青年擔當與地方發展的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