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佗故里、中華藥都”亳州,3700年的中醫藥文明與600年的企業傳承在此交匯。近日,我校創新團隊青衿力行隊走進坐落于亳州市華佗大道一號的華佗國藥股份有限公司,以這座中華老字號企業為依托,深挖亳州人文底蘊與中藥資源,讓中藥香囊這一非遺載體在傳承中煥發新生。
亳州的中醫藥基因,早已融入華佗國藥的血脈。這家始于明朝洪武年間“延年堂”的企業,傳承著華佗弟子李當之留存的醫藥智慧,其生產的救心丸便源自《中藏經》記載的華佗方劑。在企業的非遺中藥文化展廳,團隊循著歷史脈絡探尋香囊淵源:從東漢華佗在亳州開辟藥圃時,民間便效仿其“治未病”理念,用艾葉、藿香制囊防疫;到明清時期,依托亳州藥市興盛,華佗國藥的前身藥坊將香囊納入炮制技藝體系,形成“選材必道地、配伍遵古法”的傳統。這些歷史印記,為香囊設計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內核。
道地藥材是香囊的靈魂,而華佗國藥的品質堅守讓這份靈魂更有分量。在企業的中藥炮制車間,團隊目睹了“九蒸九曬”等省級非遺技藝的傳承,技術員介紹,企業選用的紫蘇、薄荷等香囊藥材均來自亳州本地道地產區,有效成分含量遠超國標2至3倍,這正是“草到亳州方成藥”的生動詮釋。結合《黃帝內經》經典理論與企業研發中心的現代數據,團隊聯合篩選出三款特色配方:針對失眠人群的“合歡花+遠志”安神方、適合辦公族的“薄荷+佩蘭”醒神方、面向兒童的“艾葉+丁香”防護方,每一款都兼具古法智慧與科學依據。
文化與創意的碰撞,讓香囊更具時代活力。團隊借鑒華佗國藥“非遺產品企業”的傳承經驗,將亳州剪紙、刺繡技藝與華佗五禽戲元素融入香囊設計——藍印花布為底,繡上虎鹿熊猿鳥紋樣,既呼應了華佗創編五禽戲的歷史,又彰顯亳州非遺特色。更值得一提的是,借助企業的數字化研發平臺,團隊還計劃為香囊植入AR交互功能,掃描即可呈現華佗行醫故事、亳州藥市變遷等內容,讓藥香中飄出文化韻味。
“華佗國藥的‘國藥精做’理念,正是我們設計的核心準則。”團隊指導老師朱老師表示。此次調研讓香囊既承載了亳州的歷史記憶,又依托中華老字號的品質保障走進現代生活。未來,團隊將持續與華佗國藥深化合作,讓這份浸潤著藥都香氣與匠心的香囊,成為傳播亳州中醫藥文化的“流動名片”。(作者:李沅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