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數智融歌圩”調研團隊以廣西“三月三”節慶為典型案例,深入開展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AI賦能民族節慶創新路徑研究”主題調研。該調研積極響應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民族節慶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
調研團隊通過文獻分析、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等多種方式,先后走訪了廣西多地,與基層群眾進行了深入交流。調研重點關注了AI技術在虛擬歌圩場景構建、多語言山歌實時翻譯、全息投影對唱表演等創新應用,以及智能文創產品開發和智慧旅游服務推廣等實踐案例。
調研發現,不同群體對AI賦能民族節慶反響熱烈。年輕群體普遍對新技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表現出濃厚興趣,認為這種創新形式增強了文化參與的體驗感和認同感;同時當地老年群體對AI賦能民族節慶的態度兼具期待與審慎,他們普遍肯定AI技術在文化記錄與傳播中的獨特價值,認為借助數字手段能將山歌的唱腔、民俗的細節更清晰地留存下來,讓晚輩乃至外界更直觀地觸摸到傳統節慶的肌理,也能打破地域限制,讓散居各地的族人通過線上形式重聚于“云端歌圩”,延續節慶里的情感聯結。此外,老年群體也反復強調,技術應用需以守護文化的真實內涵與精神價值為核心。他們認為“三月三”的魂,藏在面對面拋繡球的默契里、裹在山歌對唱的真情里,AI可以做“傳聲筒”與“記錄者”,但不能替代節慶中人與人、族與族之間的溫度與共鳴,應避免過度數字化讓傳統節慶淪為“冰冷的程序”,要守住文化里的煙火氣與民族情。
此次調研中,團隊深入基層廣泛征集群眾心聲,系統梳理不同群體對AI賦能民族節慶的多元觀點與訴求。這些源自實踐的鮮活反饋,既為后續項目研究指明了精準方向、注入了創新思路,也為技術與文化融合路徑的優化、項目落地推進提供了堅實支撐與持久動能。
作者:孫浩川、王繼傳、韋琳琳、王淑嫻、唐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