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湖北醫藥學院“碧血丹心”社會實踐隊前往湖北省十堰市柳陂鎮中心小學,開展了以“守護童年安全,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為主題的急救知識培訓課程。作為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課程意在把實用的醫學知識引入鄉村校園,增強中小學生的自救互救能力,鞏固鄉村安全防線,以實際行動響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
聚焦鄉村實際狀況,傳播急救相關知識
柳陂鎮位于山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許多孩子缺乏基本的急救常識。面對突發意外,能否在第一時間采取正確措施,往往成為挽救生命的關鍵。為此,實踐隊緊扣“基礎、實用、易學”的原則,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通過情景模擬、互動實操等方式,確保孩子們真正聽得懂、學得會、做得到。
實踐隊隊員周正陽擔任主講。他從孩子們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切入,提出“如果跑步時摔傷了怎么辦?”“被燙傷后第一件事要做什么?”等問題,引發熱烈討論。他用“包扎不只是打結,更是關鍵時刻的守護神”這樣生動的話語,迅速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也點明了急救知識的本質——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保護自己、幫助他人的能力。
理論結合實際,課堂氣氛熱烈
在理論環節,周正陽摒棄了傳統的照本宣科方式,巧妙地利用圖片、短視頻和實物教具,逐一細致地講解了常見外傷類型、包扎材料分類以及不同部位包扎的要領等知識。他以手臂骨折和頭部擦傷為例,生動演示了如何使用繃帶和三角巾進行初步固定與保護。其語言風趣幽默,比喻形象生動,使得孩子們全程專注聆聽,不時發出驚嘆并報以熱烈的掌聲。

圖為課上孩子們積極參與互動。李佳儀 供圖
隨后的實操訓練將活動推向了高潮。“誰愿意來做我的‘小模特’?”周老師話音剛落,孩子們便爭先恐后地舉手響應。一位男生主動走上臺,扮演“傷員”。周正陽一邊熟練操作,一邊詳細講解,從手部的“8字包扎”到頭部的回返式包扎,一步步拆解動作要領,特別強調了松緊適度和結位避開傷口等關鍵細節。

圖為實踐隊員進行包扎演示。李小溪 供圖
分組實操訓練,孩子變身“小救護員”
在隊員的引導下,孩子們被分成若干小組,相互進行包扎練習。隊員們穿梭于各小組之間,逐一糾正手勢并提醒注意事項。孩子們神情專注,盡管動作略顯生疏,卻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認真,繃帶在他們手中逐漸變得“聽話”。每當完成一次包扎,他們都興奮地展示自己的“成果”,臉上洋溢著滿滿的成就感。“我以前只在電視上見過包扎,今天終于自己學會了!”“如果以后同學受傷,我知道該怎么幫忙了!”孩子們熱烈交流著課堂上的收獲,言語間流露出自信與喜悅。練習結束后,表現積極的多位同學還獲得了實踐隊精心準備的小獎品——急救包、醫用膠帶等實用物資,以此激勵他們持續鞏固所學知識。

圖為孩子們分組進行包扎訓練。李小溪 供圖
引入CPR科普,播下生命教育的種子
除了創傷救護之外,實踐隊還簡要普及了心肺復蘇(CPR)的基本知識。周正陽特別強調了“黃金四分鐘”對心搏驟停患者的至關重要性,并現場演示了胸外按壓的動作要領及正確頻率。盡管孩子們年紀尚小,尚未完全具備實施成人CPR的身體條件,但此類啟蒙教育有效提升了他們對生命救援的認識,樹立了“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識。

圖為實踐隊員為孩子們演示CPR。李佳儀 供圖
賦能鄉村教育,助力健康未來
柳陂鎮中心小學的教師們表示,這類課程對鄉村學校具有深遠的意義。“許多孩子屬于留守兒童,平時祖輩的監護力度有限,因此學會自我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們不僅帶來了豐富的知識,還激發了孩子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校長也對此次培訓的價值給予了高度肯定,并希望未來能夠與實踐隊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持續開展醫學科普、健康篩查等一系列活動。
湖北醫藥學院“碧血丹心”社會實踐隊秉持“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多次深入省內鄉村和社區,積極開展健康宣教與服務活動。本次急救培訓如同希望的種子,在孩子心中播下關注健康等價值觀,為鄉村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基層急救短板的補齊貢獻了高校的智慧與青春力量。未來,該實踐隊將進一步優化課程內容,擴大服務范圍,采取“走進一所學校、帶動一批家庭、輻射一個社區”的模式,助力提升基層民眾的健康素養與應急能力,為“健康中國”戰略和鄉村振興目標注入新的活力。
通訊員:周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