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鄉村發展注入青春活力,青島農業大學 “燭夢園光” 實踐團赴重坊實踐隊于 7 月 25 日至 8 月 15 日赴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重坊鎮開展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當地特色資源與文化底蘊,結合專業所長開展校地對接、安全培訓、實地調研、墻繪設計及支教服務等工作,為推動重坊鎮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童心筑夢啟智慧,生態支教潤心田
7 月 28 日至 29 日,重坊鎮聯合實踐團舉辦以 “綠色鄉村” 為主題的暑期支教小課堂,吸引百余名小學生參與。志愿者們圍繞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設置了三大特色課程:“水彩繪童心” 引導幼兒通過繪畫激發創造力與審美能力;可持續發展課堂以故事與游戲形式普及環保理念;植物認知實踐結合園區植物開展生態教育。
在課堂上,隊員們通過案例分析、互動問答引導孩子們理解生態知識,并在 “植物水彩繪畫” 環節中,讓孩子們用色彩描繪自然,將環保意識融入藝術創作。此次活動不僅拓展了兒童視野,也為高校團隊深入基層教育提供了契機,推動了校地常態化教育幫扶的深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教育動能。
實地調研奠基礎,產業發展添活力
重坊鎮擁有著獨特的自然景觀與特色產業,風景秀麗的中華銀杏園就坐落于這座小鎮上,當地政府結合銀杏園與文旅發展,計劃打造獨具重坊特色的旅游圣地。
7 月 30 日,實踐團隨當地團委赴中華銀杏園開展實地調研。團隊成員對園區的植物配置、場地利用及景觀小品等進行詳細記錄與評估,結合專業設計規范與要求,對銀杏園場地內的植物景觀進行了優化,隊員發現銀杏園內濱河地區景觀欠佳,缺少濱水活動空間,因此成員們發揮專業優勢,利用專業軟件進行了駁岸設計,為銀杏園景觀優化貢獻了專業智慧。
重坊鎮擁有柳編非遺技藝,通過與團委的交流,隊員們得知當地帽子產業頗具規模,因此文創部隊員結合銀杏葉、柳編技藝的草帽為當地設計了特色的文化IP形象“杏福小子”黃色的古代衣衫搭配著可愛的卡通人物形象,手中拿著代表性的銀杏葉,頭上戴著柳編草帽,迎合了當地的特色產業與景觀元素,受到了政府的采納與認可。
尋紅色資源印記,敘紅色故事征程
重坊鎮隸屬郯城縣,在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八路軍臨郯獨立團在郯城縣建立,為開辟魯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在八路軍與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下,1939年重坊鎮獲得了解放,后來知青下鄉,一位位滿懷壯志的青年來到了這里為當地發展做出建設性貢獻,為紀念那一段光輝歷史與英雄事跡,當地建立了重坊鎮抗日戰爭紀念館與知青館。
7月31日,實踐團赴宋園村知青館開展主題實踐學習活動。在村支書徐止群的引導下,隊員們參觀了"知青歷史""知青物件""知青場所還原""知青精神"等展區,通過泛黃的老照片、磨損的勞動工具和手寫的知青日記等實物展品,了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扎根農村的真實場景。隊員們深刻體會到知青們"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獻精神和"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理想,表示要以先輩的奮斗精神為指引,將所學知識融入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8月1日,正值建軍節,實踐團赴臨沂市郯城縣重坊抗日戰斗紀念館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成員們在講解員帶領下參觀各主題展廳,通過歷史圖片、實物展品及文字資料,系統學習重坊地區抗日軍民的英勇斗爭歷程。館內陳列的大刀、作戰文件、軍號等實物,生動再現了抗戰時期的艱苦環境。實踐團成員表示,將以此次學習為契機,通過線上宣傳等方式傳播紅色歷史,傳承革命精神,積極投身鄉村振興與三農工作實踐。
藝術賦能鄉村美,文化墻繪展新顏
重坊鎮政府已致力于建設和美鄉村多年,力求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實踐隊員們發揮自身優勢,結合當地需求為重坊鎮繪制文化墻繪,助力和美鄉村建設。
重坊鎮擁有著紅色文化與當地特色的人文風俗,在溝通商議后確定以黨建、和美鄉村、廉潔法治為主題設計墻繪方案,在初期,墻繪組成員共設計了15版方案共計430平米的墻繪方案,為當地提供多元選擇,在完成設計稿后,8月1日至8月15日,團隊成員完成了倪村、林孟場、重坊鎮中心中學的五面墻面共計120平米的墻面,團委和當地居民給予了團隊成員大力支持,是一句句鼓勵的話語,是一張張搭好的防雨布亦或者是組建的腳手架,都體現著當地人民的淳樸與熱情,這些都深深感染著隊員們,雖然只有短短十余天的相處,但是情誼與溫暖將會永遠留存在彼此的心中。

和美鄉村的建設征程道阻且長,精神文明建設則是支撐其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柱。未來,實踐團將繼續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以 “聚焦精神文明,涵養鄉村氣質” 為行動指南,在鄉村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向前,讓鄉村煥發更奪目的時代光彩,繪就新時代鄉村發展的壯麗圖景。(通訊員 陳順正 王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