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足跡,傳承英雄精神——探訪遼沈戰役紀念館 開篇:為重溫革命歷史,感悟英雄事跡,傳承紅色基因,三下鄉實踐團走進位于遼寧省錦州市的遼沈戰役紀念館,開展了一場沉浸式的紅色社會實踐活動,在歷史的回響中汲取奮進力量。

實踐團成員抵達紀念館時,首先被這座紅色地標的莊重氛圍所感染。站在紀念館外景正面,成員們清晰看到館牌上 “遼沈戰役紀念館” 幾個大字,它不僅承載著解放戰爭中 “三大戰役” 首戰的輝煌歷史,更見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御轉向戰略反攻的關鍵轉折。1948 年,一場歷時 52 天的遼沈戰役在此爆發,徹底改寫了中國命運的走向,這段厚重的歷史讓實踐團成員對接下來的參觀充滿敬意。

遼沈戰役,作為中國解放戰爭中的關鍵戰役之一,是東北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場戰役不僅決定了東北地區的解放進程,也為全國解放奠定了堅實基礎。遼沈戰役的勝利,不僅在軍事上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也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戰役的勝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戰略上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為后續的解放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眼前的群雕甫一入目,便以撼人的力量撞入心底,那股穿透時空的沖擊力讓周遭的喧囂瞬間沉寂。戰士們的姿態鮮活如臨戰場:有的半蹲屈膝,雙手緊握鋼槍,指節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堅毅的神情里藏著不破敵軍誓不還的決絕;有的昂首佇立,目光如炬般穿透天際,仿佛正凝視著遠方沖鋒的號角,眉宇間凝結著對勝利的渴望與對家國的守護。恍惚間,硝煙似從雕塑底座緩緩升騰,耳畔似響起槍炮的轟鳴與戰士們的吶喊,讓人分不清是藝術的還原,還是歷史的回響。

1945 年 8 月,當抗日戰爭勝利的捷報傳遍神州大地,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迎來關鍵轉折。此時,從 8 月到 12 月底,一幅波瀾壯闊的軍事進軍圖景在中華大地上鋪展 —— 八路軍、新四軍各部肩負著黨和人民的期望,向著東北這片戰略要地毅然挺進。若以地圖為紙,那一條條醒目的紅色線路便如密集的網絡般縱橫交錯,從華北、華東等不同區域出發,或徒步穿越崇山峻嶺,或乘船橫渡江河湖泊,在廣袤的土地上清晰勾勒出部隊向東北進軍的堅定軌跡。

當看到展柜中梁士英炸地堡的爆破筒殘片時,展柜的射燈溫柔而莊重地籠罩著那片銹跡斑斑的爆破筒殘片,金屬表面凹凸不平的痕跡里,仿佛還留存著七十多年前那場激烈戰斗的硝煙氣息。講解員詳細介紹了梁士英烈士的英勇事跡。梁士英(1922-1948),東北人民解放軍第 2 縱隊戰士,吉林扶余人,1946 年參軍,共產黨員,1948 年 10 月在錦州戰役中,舍身炸地堡,為部隊開辟前進道路,被追認為特等功臣。烈士的壯舉讓在場的每一位實踐團成員都深受震撼,內心充滿對革命先烈的崇敬。

成員們在紅色遺址前,手持隊旗合影。這里曾見證革命先輩的英勇戰斗,如今實踐團成員們走進此地,是對紅色歷史的探尋,更是對紅色精神的傳承。他們將以實際行動,把紅色精神內化為青春奮進的動力,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持續煥發光彩。
結語:此次遼沈戰役紀念館探訪,讓實踐團成員在歷史實物、雕塑與路線圖中,真切觸摸到遼沈戰役的崢嶸歲月,深刻感悟到革命先烈的鐵血擔當與英雄精神。這段紅色實踐不僅是一次歷史回望,更成為成員們傳承紅色基因的起點。未來,他們必將帶著這份感悟與力量,以青春之姿踐行紅色承諾,讓英雄精神在新時代的奮斗征程中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