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19日,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薪火傳耕”研究生鄉村振興服務團深入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圍繞當地果蔬產業發展需求開展了一系列科技助農實踐活動。青年學子們帶著扎實的專業知識與充沛的服務熱情,致力于將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將溫暖送到農戶心頭,秉持著用行動詮釋新時代農科學子的責任擔當,以青春汗水澆灌振興沃土。
技術培訓精準賦能破解難題溫暖民心 7月18日,服務團在梧塘鎮精心組織了一場果蔬經濟作物實用技術培訓會,團隊指導老師、植物保護學院關雄教授、肖順教授作為主講,聚焦當地荔枝、龍眼等優勢產業的種植痛點,為農戶系統講解了病蟲害綠色防控、科學施肥用藥及果園精細化管理等實用知識。培訓以圖文并茂的課件、通俗易懂的語言,并結合田間實際案例,將專業理論轉化為“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操作技能,并現場發放自編的《病蟲害防治歷》和“博士醫生服務卡”,為不同生長周期的作物管護提供精準指導和長期指導聯系使用。“這種培訓太及時了!”參與培訓的農戶紛紛表示,實用技術講解讓他們對科學種植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不僅增強了提升種植效益的信心,也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切實方案。
圖1服務團為梧塘鎮農戶進行果蔬種植技術培訓(薛煜凡 供圖)
躬身實踐察農情果園深處求真知 7月19日,服務團在雙福村與漏頭村村干部的指引下,深入當地百年荔枝園開展系統性的病蟲害調查。炎炎烈日下,隊員們采用隨機取樣法,對不同區域的荔枝樹進行全方位觀測:仔細檢查葉片、枝條、果實的健康狀況,詳細記錄炭疽病、荔枝毛氈病、荔枝蝽等病蟲害的種類、分布及危害程度,并同步測量了土壤pH值等環境指標,全面分析影響荔枝樹生長的關鍵因素。過程中,隊員們熟練運用專業工具進行樣本采集與初步病害鑒定,結合環境數據排查潛在誘因,并及時將診斷建議反饋給農戶。隊員們一邊記錄數據,一邊現場指導防控措施,并在現場發放了精心編撰的《病蟲害防治歷》供農戶參考,為農戶提供了及時、實用的技術參考。
圖2服務團在雙福村荔枝園進行病害調查(薛煜凡 供圖)
走訪農戶傾聽心聲精準把脈產業發展 完成田間調查后,服務團隨即走訪了漏頭村許文坤老先生與多位荔枝種植戶,展開深度訪談。“您家果園每年用藥大概幾次?”“您在荔枝種植過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難?”在農家小院與田間地頭,隊員們與農戶促膝長談,認真傾聽他們在種植中遇到的技術瓶頸、市場風險、成本壓力等實際困難,詳細記錄關于品種優化、銷售渠道拓展、政策扶持等方面的訴求與建議。服務團成員表示“只有真正走進田間、叩開農門,才能明白農民最需要什么。”。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一手信息,不僅為后續撰寫調研報告、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奠定了基礎,更讓大家深刻體會到科技助農必須“接地氣、懂農情、解農憂”,進一步堅定了服務“三農”的信念。
圖為實踐團在對農戶的荔枝種植戶進行采訪與調查。(商洛華 供圖)
此次梧塘之行,是福建農林大學“薪火傳耕”服務團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實踐。青年學子們以專業知識賦能產業發展,以躬身實踐深化認知,用真誠服務架起校地連心橋。未來,服務團將持續深耕八閩鄉村,讓科技興農的“薪火”在希望的田野上持續傳遞,為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