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生態環境宣教中心與四川青年志愿者協會聯合發起的“美麗中國,志愿有我——綠動青春四川高校生態環境志愿行動” 背景下,成都大學陽光筑夢志愿服務隊于2025年4月至7月,深入河湖、社區、校園,開展系列生態環境實踐活動。同時,團隊緊扣暑期 “三下鄉” 契機,以 “對話河長:守護碧水的基層答卷” 為主題,將 “青春護碧水” 實踐與生態志愿行動深度融合,用專業知識與實際行動,書寫生態保護與河長制實踐的雙重答卷,彰顯新時代青年生態擔當,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一、碧水守護:科技賦能,河湖治理與河長實踐協同推進(一)重點河段守護與河長對話聯動
以洛帶溪為核心,結合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樣性日、環境日等時間節點,開展常態化巡河護水。團隊成員在巡河過程中,同步踐行暑期實踐任務,一邊為掌握水生態現狀開展實地踏勘,記錄水質、岸線管理情況;一邊聚焦河長制,與各級河長深度交流。走訪市、縣、鎮三級河長,圍繞水環境治理難點、生態修復措施等展開對話,用鏡頭記錄河長治水心得與挑戰,形成珍貴訪談錄。與龍泉驛區民間河長戴雪巍、賀通交流時,成員們深刻感知河長制制度力量:賀通感慨河長制讓責任更清晰、治理效率提升;戴雪巍以 “從排污口監管到全民參與” 轉變,展現 “多級聯動共治” 升級。這些對話,為科技護水提供治理思路,也讓成員們在實踐中,更懂治水責任與方向。

(二)科技精準監測與調研實踐融合
團隊成員運用智能設備擔任水質 “監測員”,實時檢測、記錄并上傳水質數據,為環保決策與暑期實踐調研提供科學支撐。在暑期實踐中,團隊兵分多路,結合科技監測數據,設計發放調查問卷,走進社區、企業、文化場所,收集群眾水環境治理訴求,讓科技監測與群眾調研互補,全面掌握區域水生態現狀,為后續實踐成果輸出夯實基礎。

(三)創新 “河流 + 社區衛士” 模式與實踐拓展
在石靈社區、和平社區定期組織 “凈灘巡河” 及固體廢物清理活動,創新實踐形式。同時,依托暑期實踐走訪,深入社區開展科普浸潤:通過 “水質小課堂”、手繪知識手冊、互動問答等,普及水資源保護知識,激發居民 “主人翁” 意識。將河長制實踐融入社區行動,讓居民了解河長制治理邏輯,營造全民護水氛圍,形成可推廣的社區護水與河長制實踐融合經驗。
二、青水護航營:三級培育,治水新軍與青春實踐共成長構建“理論科普—技能實訓—實踐應用”培育閉環,聚焦河長制實踐需求。通過水生態與河長制理論講座打牢基礎,在青龍湖公園開展水質監測等實操訓練;結合暑期“對話河長”成果,引導成員針對社區水生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提升專業能力,為河長制落地儲備青年治水力量。
三、水韻生活家:藝術激活,社區生態與治水故事同頻傳遞緊扣暑期“三下鄉”“對話河長:守護碧水的基層答卷”主題,團隊將河長訪談中的治水故事與河長制實踐經驗轉化為社區宣傳鮮活素材。在大運村、成大花園等社區,以“河長制如何守護家門口的水”為主線,舉辦主題宣講會,用三級河長的治水案例解讀“責任清晰化、治理協同化”的制度優勢;設計互動環節時融入民間河長的巡河經歷,通過“小手拉大手”游戲傳遞“全民參與護水”的理念,同步發放結合訪談內容編制的《市民護水指南》,讓暑期實踐中汲取的河長制經驗真正走進社區、融入生活。
四、實踐成效:生態與青春雙向賦能,模式可推廣 (一)多元實踐成果彰顯
1. 守護河湖健康:通過科技巡護、社區聯動、河長對話,切實改善重點河段環境,讓暑期實踐與生態志愿行動,成為河湖生態修復的 “青春助力”。
2. 培育專業力量:三級人才培養閉環,讓成員在雙實踐中,提升專業素養,建立可持續青年環保人才培育輸送機制,為生態保護與河長制實踐儲備力量。
3. 激活社區生態:以創新、趣味形式,結合河長制實踐,顯著提升社區居民節水意識與環保行動力,讓生態保護融入社區日常。
4. 輸出可推廣模式:“河流 + 社區衛士”“三級培育”“水韻生活” 等活動模式,將河長制實踐與生態志愿行動深度融合,為同類實踐提供 “青春護水 + 河長對話 + 生態共建” 樣板。
(二)青春擔當:繪就生態與實踐雙重風景
志愿者每一次巡河、檢測、科普、創新,都為成都生態畫卷增添清澈活力。在河長制實踐中,成員們對話河長,懂治水艱辛與決心;在生態志愿行動里,深入社區,傳護水理念與知識。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擔當,成為綠水青山間的青春風景線,更以 “學生 - 河長” 對話、“青春 - 生態” 實踐的融合模式,吸引帶動更多人投身美麗中國建設。
綠動青春,陽光筑夢在行動!成都大學陽光筑夢志愿服務隊,將持續深耕生態實踐與河長制探索,讓青春力量在碧水守護、生態建設中,綻放更亮光芒,書寫更多元、更深度的生態保護答卷,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持久的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