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一行人7月12日至20日,“三下鄉”志愿服務團隊走進湖南省寧鄉市青山橋鎮心田村,用9天的時光與村里的老人們展開了一場跨越年齡的溫暖對話,用陪伴與關懷為夏日的村莊添上了一抹溫情底色。
抵達村莊后,志愿者們便與村委會一同走訪摸排,發現村里多數老人面臨“缺陪伴、缺照料”的困境。結合實際需求,團隊將服務重點落在“情感陪伴”與“健康關懷”兩大板塊,用耐心與細心搭建起與老人溝通的橋梁。
一.在“健康守護”的日常里,細節藏著牽掛 志愿者們隨身攜帶記錄本,逐戶為老人整理藥箱:將過期藥品分類收納、在常用藥品包裝上標注服用劑量和時間,還細心詢問老人近期身體狀況,記錄下頭暈、關節痛等不適癥狀,及時反饋給村醫。67歲的廖奶奶患有高血壓,志愿者發現她常混淆降壓藥吃法,特意用大字寫下“早飯后吃1片”的便簽貼在藥盒上,“你們比我記性還好,這下再也不怕吃錯藥了。”廖奶奶笑著說。
二.在“時光故事”的傾聽中,溫暖雙向流動 樹蔭下、屋檐邊,成了志愿者與老人談心的“秘密基地”。大家圍坐在一起,聽81歲的陳爺爺講年輕時修水庫的奮斗故事,看92歲的楊奶奶翻出泛黃的老照片回憶青春歲月。當志愿者們認真地問“那時候干活累不累”,“奶奶年輕時一定很漂亮吧”,老人們的眼里總會泛起光。“平時沒人聽我講這些老故事,你們來了,我這心里就像開了花。”陳爺爺的話道出了老人們的心聲。志愿者小李在心得里寫道:“原以為是我們在陪伴老人,沒想到他們用歲月沉淀的故事,給我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
三.在“短暫時光”的行動中,傳遞接收溫暖 9天里,志愿者們累計陪伴老人60余人次,整理藥箱32個。村委會干部說:“孩子們沒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但這份耐心聽老人說話、細心管老人用藥的心意,比啥都金貴。”離別時,老人們拉著志愿者的手舍不得松開,楊奶奶還把自己種的薄荷草塞給大家:“帶著路上驅蚊,就像奶奶在身邊陪著你們。”
這場青春與歲月的相遇,沒有轟轟烈烈的場面,卻在一句句家常、一次次叮囑中溫暖了時光。志愿者們用行動詮釋著“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更在與老人的相處中讀懂了責任與傳承——那些被珍藏的歲月故事,終將成為青春成長路上最珍貴的養分。
(湖南省長沙市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青山不老松”赴寧鄉教育關愛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