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南京市建鄴區空竹運動協會及其所在地區空竹文化發展的調研報告
一、 前言與調研背景
建鄴區作為南京市現代化、國際化的城市中心,不僅注重經濟發展,也高度重視文化建設與民生福祉??罩襁\動作為一種集健身、娛樂、社交于一體的傳統民俗體育活動,在建鄴區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獨特的發展面貌。本次調研聚焦于建鄴區空竹運動協會這一核心組織,對其輻射范圍內的空竹文化生態進行系統梳理,旨在總結“建鄴模式”的成效與不足,探索傳統體育項目在現代都市中心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二,調研方法
- 采訪南京建鄴區空竹協會法人代表趙凱老師,了解協會的詳細情況。
- 前往實地考察當地空竹文化,如莫愁湖公園等。
- 通過網上查閱相關資料來更清楚的了解其所在區域的空竹文化。
- 參與協會相關活動了解其具體實際效果如何。
- 拜訪南京空竹制造工廠,了解空竹市場情況。
三、 建鄴區空竹文化發展現狀
1. 核心組織:建鄴區空竹運動協會
定位與職能:協會是經建鄴區體育局批準、區民政局注冊備案的正式社會團體。其職能遠超松散的興趣社群,承擔了組織協調、技術培訓、賽事舉辦、對外交流和文化推廣等多項職責,是連接政府與廣大空竹愛好者的核心橋梁。
組織架構:協會通常設有理事會、秘書處及專業的教練員和裁判員團隊,管理較為規范。
2. 活動據點與地理分布:建鄴區的空竹活動呈現出“多點開花、輻射社區”的鮮明特點,主要活動據點包括:
奧體中心周邊廣場:依托奧體中心廣闊的公共空間,成為建鄴區空竹活動的標志性場所,吸引了大量高水平愛好者。
莫愁湖公園:憑借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底蘊,是另一大空竹愛好者聚集地,活動氛圍濃厚。
各大社區廣場:如南苑街道、興隆街道等所轄社區的空地,協會常組織“空竹進社區”活動,使空竹文化深入基層,貼近居民日常生活。
3. 人群構成與活動特點
人群:以退休中老年人為絕對主力,但近年來在協會的推動下,開始出現親子家庭和少數年輕白領參與的趨勢。
活動特點:
日常鍛煉:每日清晨和傍晚,各據點有規律性的自發性練習活動。
組織化培訓:協會定期開設初、中級培訓班,由資深教練員進行系統教學,改變了單純“師徒式”的口傳心授模式。
展演與競賽:協會積極組織隊伍參與區、市級的文體展演、民俗節日活動(如元宵節、非遺日),并承辦或協辦建鄴區空竹比賽,有效提升了團隊的凝聚力和技藝水平。
- 空竹發展狀況:現代空竹憑借更優秀的性能以及更便宜的價格逐漸取代傳統空竹,目前大多數的傳統空竹都以收藏品的形式存在,周圍居民平時抖的時候均采用現代空竹。
- 空竹文化傳承狀況:1,拜師類傳承:通過拜師空竹傳承人,學習抖空竹與空竹制作技藝,如趙凱師傅就拜師北京空竹傳承人李連元。
2,家族類傳承:目前大多數空竹傳承依舊是家族性的,如趙凱師傅已是家族里第四代空竹傳承人,省非遺傳承人孫光輝師傅是第三代空竹傳承人。
3,協會類傳承:如南京建鄴區協會在莫愁湖公園,提供免費的教學,吸引更多人參與抖空竹的學習和傳承
四、 主要優勢與特色
1. 組織化程度高:相比純粹自發的團體,建鄴區空竹協會的存在使得活動更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易于整合資源并與政府政策對接。
2. 與現代化城市環境融合:活動地點多位于奧體中心等現代化地標周邊,形成了“傳統技藝”與“現代都市風貌”并存的獨特人文景觀,極具視覺沖擊力和宣傳效果。
3. 社區滲透性強:“空竹進社區”活動有效地將非遺傳承與社區文化建設、老年人服務工作、兒童課外文化教育相結合,賦予了空竹運動新的社會功能,如促進鄰里和睦、豐富社區文化生活。
4,協會團結有愛,協會成員自發籌備資金用于日常協會開銷以及空竹文化宣傳活動,內部成員互幫互助,團結友愛,有利于協會的長久維持。
五、 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1. 傳承人群斷層問題依然嚴峻:盡管有協會推動,但核心參與群體的老齡化仍是最大挑戰。如何吸引并留住青少年、大學生和年輕上班族,是亟待突破的瓶頸。
2. 對外宣傳與品牌塑造不足:協會活動多限于內部和社區,缺乏在全市、乃至更大范圍內的“破圈”效應和品牌知名度。公眾對其認知度仍待提高。
3. 經費與資源依賴性強:協會的運營、比賽和培訓活動高度依賴政府撥款和少量會費,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商業化探索較少,限制了活動的規模和創新性。
4. 技藝傳承與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活動內容仍側重于技巧教學和健身,對空竹的歷史源流、物理原理、藝術美學等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與普及教育有所欠缺。
5,傳統空竹制作手藝隨著現代空竹逐漸取代傳統空竹而逐漸遺失。同時一些傳統抖技也因難度大而逐漸失傳,如小頭抖技因難度大,加之現代塑料軸承空竹為提高轉速取消了小頭設計,導致這一絕技近乎失傳,幾乎很少在平時抖玩和表演中出現。
6,老一輩傳承人技藝精湛,但多局限于線下傳播,難以觸達年輕群體。年輕一代注意力集中于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平臺,若空竹文化無法有效利用這些平臺,將難以擺脫“小圈子化”困境。
六、 發展對策與建議
1. 實施“空竹種子”計劃,聚焦青少年培養
與區教育局合作,遴選一批中小學作為“空竹傳統體育特色學校”,將空竹納入課后服務“雙減”課程體系。
舉辦“建鄴區青少年空竹大賽”,并設置創新獎項,鼓勵編排融合現代舞蹈、音樂的創新節目。
2. 打造“建鄴空竹”文化IP,強化品牌宣傳
設計協會Logo、卡通形象和宣傳口號,利用短視頻平臺(抖音、B站) 打造“建鄴空竹”賬號,發布高質量的教學短片、高手專訪和活動Vlog。
結合莫愁湖文化、奧體現代元素,開發具有建鄴特色的文創空竹產品(如迷你空竹鑰匙扣、夜光空竹等)。
3. 探索“體育+”融合模式,增強自我造血能力
文旅:設計“都市微旅游”線路,將奧體空竹表演作為一站,讓游客體驗。
商業:與商場合作,舉辦周末空竹快閃活動,既為商場引流,也為協會籌集經費。
會展:爭取在南京各類展會、博覽會中進行表演,提升曝光度和商業價值。
4. 深化內涵建設,提升文化品位
在協會內部和社區培訓中,增加“空竹文化小課堂”環節,講解其歷史與科學原理。
鼓勵創編具有故事性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空竹劇目,從“抖技巧”向“演文化”升華。
5,技能培訓:由地方文化部門牽頭,聯合高校或專業機構,為傳承人提供系列培訓,包括手機拍攝剪輯、短視頻策劃、直播技巧及平臺規則解讀,使其具備獨立創作能力。
七、 總結
南京市建鄴區空竹運動協會及其代表的區域空竹文化,展現了一種有組織、嵌入式、與現代化都市生活相結合的傳承模式,成效顯著,特色鮮明。它成功地將一項傳統民間游戲提升為組織化的社區體育文化和惠民工程。然而,其未來發展依然面臨受眾老齡化、傳播力不足和可持續性等挑戰。下一步,協會應從“內部活躍”向“外向拓展”轉型,重點發力青少年培養、品牌化傳播和商業模式創新,方能使這份古老的技藝在建鄴這片現代化的沃土上煥發出歷久彌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