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塔里木盆地,驕陽炙烤著戈壁灘,卻擋不住一群青年滾燙的腳步。2025年7月,來自塔里木大學的“支慧助農先鋒隊”7名隊員,帶著專業課本里的知識與對鄉村的熱忱,奔赴新疆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第14團三連,開啟了為期7天的“三下鄉”助農實踐。在這片承載著兵團精神的土地上,他們用腳步丈量田埂長度,用鏡頭記錄作物生長,讓青春智慧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綻放光芒。
抵達阿拉爾市第14團三連的首日清晨,隊員們便拿著記錄本,走進了第三連的無花果大棚。剛掀開大棚門簾,濕熱的空氣夾雜著果香撲面而來,無花果樹正沐浴在透過薄膜的陽光里。“大家分工,測量植株間距、田埂寬度、通風口尺寸、數量。”隊長話音剛落,隊員們便迅速散開,蹲在田壟間開始工作。
王同學用手機自帶的測量儀報出數據:“行距1.8米,株距1.2米。”另一邊,梁同學正仰頭觀察:“這邊大棚朝向是南面,墻體里有泡沫,應該是保溫層。”隊員們一邊測量,一邊與負責人阿姨交流:“您知道大棚里面的無花果植株大概有多少嗎?都用的是什么肥料?”“大概有400棵,化肥袋子都在墻邊,你們可以去拍照記錄。”阿姨的話被隊員們認真記在本子上,成為后續的成本收益計算提供了關鍵參考。
第二天,隊員們轉戰第十四團的棉花地。開展實地調研并采訪棉農,積極為當地棉花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我們一到達棉花地,便迅速投入到調研工作中。我們穿梭在棉田間,仔細觀察棉花的生長狀況,查看棉花的株高、果枝數量、棉花行距等情況,并詳細記錄相關數據。
在調研過程中,棉農們正在田間棉花進行打尖,我們與棉農進行了深入交流。棉農們熱情地向隊員們介紹了棉花種植的經驗和遇到的問題。一位有著多年種植經驗的老棉農說道:“今年風沙比較多,對棉花生長有一定影響,而且病蟲害防治也是個難題。”隊員們認真傾聽,不時詢問細節。隊員們還開啟了直播,向觀眾們介紹了我們學校三下鄉,所在的團場和棉花地的信息,并向觀眾介紹我們新疆的棉花。
實踐的后幾天,隊員們整理數據、討論方案。燈光下,鋪滿桌面的調研筆記記錄著詳實信息,這些帶著泥土溫度的數據,成為隊員們構建經濟模型的基礎。經過我們的討論,發現大棚的收益并不樂觀,鄉村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
7天的實踐轉瞬即逝,隊員們的收獲同樣豐碩。曾經在課堂上抽象的“邊際效益”,變成了棉農賬本上的每一筆支出。“我終于懂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義,”隊員在感言里說,“鄉村振興不是口號,而是需要我們用專業知識,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的目標。”
此次“支慧助農”實踐,是塔里木大學“扎根邊疆、服務社會”辦學理念的生動體現。正如團隊指導老師所說:“這些青年用行動證明,智慧可以變成農民的‘錢袋子’,青春能夠成為振興的‘發動機’。”而那些在無花果大棚里測量的尺寸、棉花田間的直播畫面早已化作種子,在阿拉爾的土地上埋下希望,等待著秋天的豐收,也等待著更多青年接過接力棒,讓智慧之光照亮更多鄉村振興的道路。
文搞|梁靖嵐
拍攝|陳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