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至8月4日,北京科技大學薪火鋼途紅色鹿城調研尋訪實踐團赴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以“紅色尋訪賡續青年足跡”為主題,深入挖掘鋼廠的歷史記憶,傳承和弘揚鋼鐵精神,激勵青年一代奮發圖強,用實踐繪就最美青春。
一、工業溯源:解碼鋼城基因 7月22日,北京科技大學薪火鋼途紅色鹿城調研尋訪實踐團走進包頭,先后參觀2250mm熱連軋生產線、包頭稀土博物館及包頭鋼鐵有限公司科技商務交流中心,并與企業領導人、北科優秀學長及行業研究員開展座談,沉浸式感受工業硬核實力與稀土資源魅力,深化專業認知與職業思考。
在包鋼2250mm熱連軋生產線現場,機械臂精準作業,通紅鋼坯經軋制化為平整板材,實踐團成員近距離觀察軋制工藝全流程,直觀體會“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刻理解北科“鋼鐵冶金”學科優勢與工業生產的緊密聯結。隨后,實踐團走進包頭稀土博物館,通過參觀實物展品、動態模型與互動裝置,系統了解稀土從開采、冶煉到應用的全鏈條作業,驚嘆于包頭“稀土之都”的資源儲備與產業潛力。?
注:圖為小隊成員在聽一線工人講解生產線
在包鋼科技商務交流中心,實踐團通過了解展廳陳列的創新成果、技術專利與合作案例,進一步認識包鋼在綠色鋼鐵、稀土新材料領域的研發成果。成員們表示,此次參觀既深化了他們對工業生產的認知,更激發了他們將專業知識融入國家產業發展的責任感,為后續紅色調研與實踐報告撰寫積累了鮮活素材。
注:圖為小隊成員參觀包頭稀土博物館
當日下午,實踐團與包鋼企業領導人、北科畢業的優秀學長及稀土材料領域研究員展開座談。企業領導人介紹了包鋼在產業升級、綠色轉型中的戰略布局;學長結合自身職業經歷,講述了從北科校園到工業一線的成長路徑;成員們積極提問,就“鋼鐵行業智能化發展”“稀土產業人才需求”等話題深入交流,紛紛表示此次座談既搭建了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更明確了自身專業學習與國家產業發展的結合點,為未來的職業規劃與發展奠定基礎。
注:圖為小隊成員參加座談會
二、紅色鑄魂:追尋革命足跡 正值抗戰勝利80周年,北京科技大學“薪火鋼途”紅色鹿城調研尋訪實踐團走進包頭,開啟紅色尋訪之旅,先后到訪王若飛紀念館、包頭市委舊址、抗日英烈祠等多地,在歷史現場感悟初心,在精神傳承中凝聚力量。
實踐團首站來到王若飛紀念館,展館內珍貴的歷史照片、泛黃的文獻手稿與復原的生活場景,生動再現了王若飛同志為民族解放事業不懈奮斗的一生。在“一切要為人民打算”主題展區,成員們駐足良久,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述王若飛同志在包頭從事革命工作、領導地下斗爭的事跡,深刻領會其堅定的理想信念。活動中,實踐團還與館內“小小講解員”聯動,成員們協助小講解員整理展品,介紹、引導參觀動線,雙方圍繞革命故事分享感悟,讓紅色記憶在互動中代代相傳。
注: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講解員合照
隨后,實踐團沿著紅色脈絡繼續尋訪:在包頭市委舊址,透過斑駁的墻面與老舊的辦公用具,感受地方黨組織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使命擔當;在抗日英烈祠,成員們向英烈敬獻鮮花,默哀致敬,緬懷抗戰時期為保衛包頭犧牲的英雄兒女;在八一公園、南海紅色收藏館,參觀實物藏品與紀念雕塑,重溫軍民同心的崢嶸歲月;在包頭市博物館,從“草原鋼城”的工業記憶到紅色文化的歷史積淀,全面了解包頭的紅色基因與城市變遷;在北方兵器城,近距離參觀退役武器裝備,直觀感受國防力量的發展,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
注: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紀念碑下瞻仰
此次紅色尋訪,讓實踐團成員在行走中觸摸歷史,在感悟中汲取力量。我們將以革命先輩為榜樣,把紅色精神融入學習與實踐,用青春力量傳承好、弘揚好抗戰精神與奮斗精神。
三、成果顯著:傳播紅色聲音 在實踐過程中,實踐團推出相關推送14篇,累計瀏覽3000+。多個媒體平臺傳播,共計發送二十余條視頻,累計50000+瀏覽量,構造多媒體矩陣,將實踐團成果傳播到大眾群體中。
四、團隊總結與未來展望 為期半個月的實踐活動雖已落幕,但鋼鐵精神與紅色薪火的傳承仍在延續。實踐團成員通過工業溯源觸摸鋼城硬核實力,借紅色尋訪感悟先輩初心,不僅將專業知識與國家產業發展緊密聯結,更在沉浸式體驗中筑牢了青年擔當。
未來,團隊將持續整理實踐素材,深化調研成果,形成兼具專業性與思想性的實踐報告;同時,通過撰寫案例集,讓包頭的工業故事與紅色記憶記錄下來,帶動更多北科學子以實踐為筆,在傳承精神、服務國家的道路上共同續寫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