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方幼聰)近日,陽光學院經管學院“簪銀承閩韻,青鋒踐她行”實踐團走進三坊七巷,開啟了一場與非遺“三條簪”的深度對話。在古巷老宅的青磚黛瓦間,這支青年隊伍追尋福州傳統女性發飾 “三條簪” 的歷史蹤跡,以親身體驗為起點,以對話交流為橋梁,試圖在銀簪的流光中,解鎖其蘊含的文化密碼與女性力量,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煥發新生。
一、
尋簪溯源:徜徉三坊七巷,觸摸千年簪文化脈絡在古巷的三條簪文化體驗店,隊員們沉浸式體驗了傳統妝造。店里有三位師傅給隊員進行三條簪妝造,資深匠人李師傅介紹,“大家細看這三支簪子,造型各有深意:頭簪扁平如刀,二簪纖細如針,三簪彎曲如月。它們不僅是固定發髻的工具,更藏著深層寓意 —— 第一支代表對家國的擔當,第二支聯結家庭的溫情,第三支象征堅守自我的風骨。”三支簪子造型各異,分別象征著家國擔當、家庭溫情與自我風骨,是福州女性精神的縮影。

圖為“簪銀承閩韻,青鋒踐她行”實踐團成員體驗三條簪的妝造”
二、品簪悟心:傾聽傳承故事,感悟女性堅韌力量隨后,深耕傳承二十余年的劉師傅,帶著大家漫步古巷,講述三條簪的興衰,并展示了家族傳承的簪子,其溫潤的光澤與精湛的工藝,正是福州女性溫婉外表下堅韌內心的寫照。
“三條簪的變遷,始終與福州女性的成長軌跡緊密相連。” 劉師傅指著巷口懸掛的老照片,向隊員們講解:“早年,福州女性出門必戴三條簪,這既是禮儀要求,也是身份象征;后來時代變遷,三條簪逐漸被淡忘,只剩少數老一輩人留存著對它的記憶與情感。” 說著,他從展柜中取出一支家族傳承的三條簪,銀質簪身因歲月氧化,泛著溫潤的古舊光澤。“大家看這簪子的工藝,無論是精細的鏨刻,還是精巧的鎏金,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老匠人的心血。就像福州女性,外表溫婉柔和,內心卻藏著堅韌不拔的力量。”

圖為“簪銀承閩韻,青鋒踐她行”實踐團采訪三條簪傳承人(店主)于三坊七巷”。
三、簪聯中外:偶遇街頭知音,彰顯文化國際魅力午后,佩戴著三條簪的同學們成了古巷中最動人的風景。本地阿婆圍攏過來,滿眼懷念;外國游客也被吸引,主動交流。同學們用英語介紹其歷史與寓意,令外國友人贊嘆不已。
幾位外國友人被三條簪的獨特造型吸引,主動上前詢問。隊員們用英語向他們介紹三條簪的歷史背景,從 “三支簪子” 的各自寓意,到簪身纏枝紋鏨刻工藝的精妙之處。外國游客聽得入神,不禁贊嘆:“這不僅是一件首飾,更是一個關于女性力量的動人故事。” 隨后,他們拿起手機,與佩戴三條簪的隊員合影,還表示:“要把這份獨特的美分享給家鄉的朋友。”

圖為“簪銀承閩韻,青鋒踐她行”實踐團采訪路人對三條簪文化看法。

圖為“簪銀承閩韻,青鋒踐她行”實踐團向外國友人介紹三條簪文化。
四、承簪踐行:扛起文化使命,書寫青春擔當當暮色漸濃,漫進體驗店,隊員們小心翼翼地取下頭上的三條簪。解開發髻的過程,宛如與歷史進行一場溫柔的告別,每取下一根簪子,都能感受到發絲殘留的溫度,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余韻。
“三條簪是福州遞給世界的獨特文化名片,而我們青年學子,就要當好這張名片的‘傳遞者’。” 團隊隊長方幼聰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 以青春之力承接文化薪火,讓三條簪中的閩地韻味與 “她” 力量,在新時代持續綻放光芒。

圖為“簪銀承閩韻,青鋒踐她行”實踐團隊員合影
這次實踐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非遺傳承需要與現代生活連接。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三條簪不僅“被看見”,更能“被使用”、“被喜愛”,真正融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