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我們南開大學“立公計劃”甘肅莊浪實踐隊在甘肅省莊浪縣韓店鎮東門村扎根一個月,這一個月是何其短暫,但是這段時光留給我們的又是何其豐富,我們三個人的實踐隊伍完成了多項工作,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東門村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雖然這份力量杯水車薪,正如許多參加了立公計劃實踐的學長學姐說的那樣:“東門帶給我們的遠比我們留給東門的更多。”
一、工作總結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在坐落于韓店鎮鎮政府附近的電商中心進行當地農產品的電商直播推廣和線上店鋪運營,助力莊浪特色農產品“走出去”。我們累計開展農產品直播20余場,總時長超60小時,重點推廣水蜜桃、木耳、榆黃菇等特色產品。并負責接待了文學院、商學院、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等多支“師生四同”實踐隊伍,以及兩支“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隊伍,在接待與對接過程中,我們向他們介紹如何進行助農直播,將自己在電商中心工作的經驗盡數傳授,遇到不懂的地方也和他們一同摸索。與此同時,我們還與眾多實踐隊伍一起參與了六盤山紅色教育、“南風逐浪,共筑夢想”暑期興趣拓展等各項活動,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將圍繞電商中心的各項工作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
在運營莊浪農產品抖音店鋪和微信小程序的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電商助農遠不止是架個平臺那么簡單。每天一睜眼就要處理的各種運營瑣事,才是最真實的助農日常。在抖音店鋪運營中,最磨人的是商品審核的反復拉鋸。記得有一次為蘋果上架,因“農產品資質文件不完整”被連續駁回三次。而下單發貨后的售后情況更是一個挑戰,用戶下單后才發現供貨商將產品分為三個批次發貨,一位漏貨少貨,需要一個個打電話解釋。直播設備也時不時出現問題,作為一個文科生“電子產品小白”,我也在隊長和隊員們的號召下一起對直播間里需要的各種電子設備進行研究和修理。這些瑣碎的問題讓我們明白,電商助農不是一蹴而就的浪漫想象,而是由無數個瑣碎的細節堆積起來的。但每當賣出一份產品、成交一份訂單,我們都會感到由衷的快樂與自豪?;蛟S就在這些細碎的堅持里,我們的工作正邁開步子努力向目標前進。
此外,我們還前往“莊山浪水”品牌店鋪、木耳種植基地等地進行親身考察,協助村委會進行黨務及會議材料整理與村民醫保臺賬信息整理,這些看似微小的工作,卻讓我們真切觸摸到鄉村振興的脈搏——在整理一頁頁檔案時讀懂村莊的發展變遷,在核對每戶醫保信息時體會民生保障的溫度,在產業基地考察中見證特色農業的蓬勃生機。每一份材料的歸檔、每一次數據的核對、每一處產業現場的走訪,都是我們與這片土地建立起的深刻聯結,讓我們在實踐中既見天地,更見眾生。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在莊浪實踐期間,我們有幸前往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開展紅色教育活動。這座見證了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的歷史名山,以其厚重的革命底蘊給我們上了生動一課。在紀念館內,透過一件件珍貴的革命文物,我們仿佛看到了紅軍戰士穿著草鞋翻越六盤山的堅毅身影,站在紅軍長征紀念亭前,遠眺蒼茫群山,更能體會“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豪情。特別是了解到當年紅軍在莊浪休整期間,與當地百姓"同吃一鍋飯、同住一間房"的感人故事,深刻詮釋了軍民魚水情的真諦。這次紅色教育讓我們認識到,鄉村振興同樣需要發揚長征精神:要有“萬水千山只等閑”的奮斗意志,保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進取精神。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更應傳承紅色基因,將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轉化為服務人民的實際行動,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貢獻青春力量。
7月15日,在平涼市科學技術局舉行的莊浪縣丹參種植項目答辯會上,我們團隊承擔了答辯材料準備和專家聯絡工作。通過參與此次項目籌備,我們深刻感受到南開大學對莊浪縣產業發展的全方位支持——僅丹參種植這一項目,就凝聚了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等多個院系師生的智慧結晶。項目團隊創新性地運用智能監測系統,通過土壤墑情實時監測、生長環境動態調控等手段,確保丹參種植的科學性和藥材品質。這再次讓我們見證了南開大學“知中國,服務中國”辦學理念在莊浪大地的生動實踐。
根據在莊浪縣韓店鎮東門村的實踐成果,我們確定了調研報告《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困境及對策——基于甘肅省莊浪縣韓店鎮電商運營示范中心的考察》的撰寫,在撰寫過程中,除了我們熟悉的案頭工作,也需要我們設計好調研報告進行入戶走訪調研。于是,我們在東門村四位社長的帶領下走街串巷,對村里的多戶人家進行調查訪問,調研過程中,我們將關注的問題集中在幾個方面,分別是基礎設施層面、人才儲備方面、物流配送方面,通過村民們的回答,我們對東門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有大致的了解,尤其是在調查中發現政府部門組織過新媒體方面的培訓,但并不是每一位村民都知曉具體情況并參加過,大部門村民都認為快遞運輸比較便利,但是在采訪到快遞網點店主時,我們也才了解到快遞運輸在極端天氣中的困難,我們將類似于“快遞網點店主”這樣的特殊考察對象與普通村民的調查結果結合在一起,這種差異化調研方法,讓我們既把握了大致全貌,又捕捉到關鍵節點的瓶頸問題,這些發現為報告提供了扎實的數據支撐。
二、東門村的溫暖 在東門村的一個月,是工作的一個月、忙碌的一個月,也是充滿人情味兒的一個月,我們吃穿住行都在這個村落中,與村民們保持著相似的生活節奏,也經歷了許多溫馨動人的瞬間,為此我們還專門撰寫了一篇推送記下在東門村感受到溫暖的點點滴滴,但是我們經歷的溫暖又何止推送寫出的那些?
在小炒店吃飯時,我們無意中發現這一家的女孩擅長畫畫,女孩叫夢瑤,還會把自己的畫作貼在飯店的墻面上供來來往往的食客們觀看,在與夢瑤的交流中,我們得知了許多她在學校里有趣的事情,也知道了她除了使用油畫棒與水彩筆畫畫,也會用手邊方便的文具畫漫畫,父母也非常支持她的愛好,為她報了縣里的繪畫班,于是夢瑤每天都和妹妹搭乘村縣之間的公交車,去美術老師那里上課,當我問她:你畫的都是一些色彩繽紛的畫作,在繪畫班里面天天聯系基本功會不會覺得無聊呀?夢瑤則拼命地搖頭,她喜歡畫畫,即使打那些基礎的圓形、長方體在她的眼中,也是色彩繽紛的世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夢瑤的父親王師傅在我們的頻繁造訪中,也與我們熟悉了起來,還在休息時帶領我們去看秦腔表演,為我們介紹秦腔的歷史的經典劇目。在我們離開之前,夢瑤將我們隊伍成員的名字記下來并附上裝飾,畫成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作送給我們。這是一份令人珍視的溫暖。
村委會的芳芳姐,每天都在想方法做出能讓大家都喜歡的飯菜,在得知我從山東來后也興沖沖地告訴我自己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山東打工,她喜歡那里的大海,有一天,廚房的抽油煙機突然罷工,濃煙瞬間灌滿了整個屋子。我們都被嗆得直咳嗽往外跑,卻看見芳芳姐用圍巾捂住口鼻,在煙霧里若隱若現地翻炒著鍋里的洋芋粉條,“馬上就好!”她被煙熏得直流淚,卻還惦記著一定要讓我們每個人都吃上好飯。還有崔老師、文芳姐、田大哥……以及帶領我們執行工作的賈老師和焦書記,記得有一次我因為賓館隔音差晚上沒有休息好導致精神萎靡,村委會的哥哥姐姐們都來關心我,詢問我的情況,囑咐我要好好休息,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深深感受到東門村這個大家庭的溫暖。賈老師和焦書記不僅是工作中的領路人,更是生活中的貼心人。賈老師總能在我們遇到困難時給出恰到好處的建議,而焦書記則像一位兄長,用他特有的幽默化解我們的工作壓力。
暮色中的東門村文化廣場,就像一幅流動的鄉土風情畫。當秦腔老藝人們演繹著《荒郊義救》的忠義故事時,臺下總能看到這樣的畫面:老伯的煙斗明明滅滅,婦人們輕聲哄著懷中的嬰孩,而我們這些“外鄉人”則站在人群邊緣,試圖從鏗鏘的唱腔中讀懂這片土地的魂魄。最鮮活的是那些孩童——他們或許不懂戲文深意,卻會跟著鑼鼓聲即興起舞,夕陽將他們的身影拉得老長,仿佛要把這古老的戲曲文化綿延到時光深處。平日里,廣場又換上另一副面孔:籃球撞擊地面的聲響與羽毛球劃出的弧線,婦女們圍坐成圈的笑談,還有那位總對著手機縱情高歌的老大爺——他的歌聲自然比不上一些專業的歌手,卻總能引來最真誠的掌聲。每當路過這方天地,看著村民們臉上舒展的皺紋,聽著此起彼伏的鄉音,一整天的疲憊便隨著晚風輕輕散去。在這里,我漸漸懂得:鄉村振興不僅要建好廠房和道路,更要守護好這些讓心靈棲息的煙火人間,這座廣場上就濃縮了村民們忙碌一天后的舒適與閑暇,美不勝收。
走在東門村的鄉間小路上,那些攤曬在路邊的麥子、玉米和苜蓿,在長在小城市里的我眼中都是新鮮事物。“這是要做飼料嗎?”“曬多久才能收呢?”——每每提出這些城里人幼稚的問題時,曬場的叔叔阿姨都會放下手中的活計,用帶著濃重鄉音的普通話耐心解釋。有時因聽不懂需要反復詢問,我自己都感到難為情了,可他們的臉上始終掛著慈祥的笑容。在村廣場看秦腔演出時更是如此。當我因為沒帶板凳席地而坐時,總會有大娘悄悄遞來一只小木凳:“閨女,坐這個,地上涼。”那凳子或許陳舊,卻被磨得發亮,就像這里的人心一樣溫潤。漸漸地,我這個“外鄉人”也學會了辨認作物,能辨認出多個秦腔曲目,這些細碎的溫暖,讓東門村的每一寸土地都變得如此可親。
背靠這美好的鄉村,而我們居住的賓館面前就是國道與省道交接處,每天都有大量的貨車經過,甚至會在這里停駐休息,這就使得賓館前的道路兩側總是停著巨大的貨車,這使得我在過馬路時會感到有些緊張和害怕,害怕飛馳而過的貨車帶起的氣流會把我向大貨車的方向卷去。這一周,當我結束工作往賓館走時,我發現停在兩邊的貨車上曬著好多衣服,貨車旁邊豎起了小帳篷,能聽到有人在里面洗澡的聲音,有時,大貨車上面也會探出一只小狗,發出嚶嚶的叫聲。那一天,我還透過玻璃看到在高高的貨車頭里,一對夫妻互相靠在一起入睡休息。眼前的這些景象讓我五味雜陳,背后的東門村也并非是一個桃源村落,也有需要需要我們去做的事情,這里的村民也有自己困難,而賓館前面這條大路則有著更為生活而奔波的人們,他們的車牌號來自全國各地,處在他們之間的我,也應該深入地去思考,我將來要去做些什么,我要去怎么做,才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讓身邊的人的生活能更好一些呢?
三、東門感悟 在東門村時,恰逢一場熱鬧的婚禮。結親的人家門口,民間藝人正唱著詼諧的《豬八戒背媳婦》,圍觀的鄉親們不時朝新人起哄,笑聲在黃土坡上回蕩。新郎紅著臉背起新娘繞場三圈,喜糖撒落時,孩子們歡叫著爭搶,仿佛整個村莊都浸在甜蜜里。而后來,我們在國道轉角又見證了一場葬禮。披麻戴孝的隊伍緩緩前行,僧侶誦經聲與嗩吶哀鳴交織。送葬的人們在山崖邊駐足,將紙錢撒向深谷,紛紛揚揚如蝶飛舞。山風嗚咽著卷起孝衣下擺,那一刻,生與死在這片黃土地上達成了某種默契。這兩場儀式,就像村莊為我們上的第一課:在這里,紅白喜事都帶著泥土的質樸?;槎Y上的哄笑與葬禮上的嗚咽,都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樣。我們這些外來者,就這樣在悲歡交織中,慢慢讀懂了東門村的脈搏。
離開東門村前的幾天,我們的收尾工作如同梳理纏繞的絲線,瑣碎卻意義非凡:直播教程、工作間文件整理、抖音賬號回復……交接清單上的最后一項被劃去時,回望這一個月以來的點點滴滴,我深切體會到,而鄉村振興也是由無數個這樣的細節編織而成。就像梯田里每一道田埂都要親手夯實,這段實習時光比數字更重要的收獲是知道了如何讓知識真正“落地生根”,在鄉土中國的褶皺里讀懂社會,領悟鄉村,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這些報表、直播準備與售后工作與東門村的角落里的土墻、牛羊以及人間煙火將會一起成為我記憶中重要的一部分,這“扎根”的一個月,與其說是我為村民們做了貢獻,更不如說是村民們的生活一點點感染了我,我來到了他們的世界,與他們同呼同吸一個月,心中滿懷著對于東門村的情感,與這個質樸美好的鄉村的作別,同時也暗暗下定決心,希望自己在回到學校后去做更好的自己,能夠有時間回來看看,有能力去帶更多的貨,讓自己的微薄之力變得稍微厚實一些。
七月的東門村,大地正鋪展著最質樸的畫卷。梯田間,白色的洋芋花連成一片星海,在晨露中輕輕搖曳,翠綠的玉米稈挺直腰桿,棕色的玉米須從苞葉間探出頭來,像極了老人笑起來的皺紋,而那路邊肆意盛開的油菜花,則將整個山坡染成流動的金黃。這絢麗的色彩里,藏著我們這一個月的全部記憶,如今站在離別的路口回望,這片土地早已不是初來時的陌生模樣,每一抹色彩都在訴說一個故事:白色的純凈是村民待人的真心,綠色的生機是鄉村發展的希望,黃色的溫暖是收獲的喜悅,棕色的厚重是文化的積淀。這些色彩交織在一起,繪就了鄉村振興最動人的圖景。帶著這幅畫卷,我們離開東門,回到學校,但我知道,東門村的這些色彩,已經永遠染在了我們的生命里。就像夢瑤畫板上那些躍動的顏色,終將在時光里,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