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2025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篾響笙歌,織繪侎鄉彝章”團隊,于7月9日在臨滄市永德縣烏木龍彝族鄉,通過實地走訪、親身體驗的方式對當地進行深度調研,深度挖掘俐侎族的非遺文化瑰寶。
清晨,團隊成員們便來到了當地的街頭巷尾。他們看到了早起的老人坐在門前,臉上滿是歲月的痕跡。成員們鼓起勇氣,走向一位戴著藍色帽子的老人。“爺爺,您能給我們講講俐米人以前的故事嗎?”一位成員輕聲問道。老人先是一愣,隨即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緩緩打開了話匣子。從老人的講述中,團隊成員們了解到,俐米人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過去的歲月里,他們憑借著勤勞與智慧,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成員們手中的紙筆快速記錄著,生怕錯過任何信息
圖一:調研團隊與當地居民交流非遺認知情況 通訊員王艷霞供圖
在下午,三下鄉實踐團隊來到村寨,探尋俐米人“龍門調”非遺文化。在庭院中,團隊成員們圍坐在爺爺身旁,滿懷期待地詢問“龍門調”的相關知識。爺爺們耐心講述,從“龍門調”的起源、發展,到其在俐米人傳統節日、婚喪嫁娶等場合的演唱形式與獨特意義,成員們認真記錄。通過與爺爺們的交流,團隊成員們深入了解了“龍門調”的魅力與價值,也深刻感受到非遺傳承的重要性。此次探尋,為龍門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訪談中,曹福昌老人現場演唱了《龍門調》,悠揚曲調中蘊含著俐侎人的歷史記憶:相傳古時,俐侎人先祖因不滿強權壓迫,舉族遷徙,他們砍竹作筏渡大河、制弓箭射猛虎、劈芭蕉嶺阻追兵,最終在新家園定居。為避免被原部落認出,他們創造了獨特的語言、服飾與歌謠,《龍門調》便是這段抗爭與新生史的“活化石”。
圖二:《龍門調》傳承人曹福昌演唱傳統曲調 通訊員王艷霞供圖
在傍晚時分,三下鄉團隊走進村寨,聚焦俐米人響篾樂器展開調查研究。團隊成員們首先來到當地非遺傳承人張貴妹的家中。傳承人熱情地向大家介紹響篾的歷史淵源,它是俐米人文化中極具特色的樂器,在傳統社交、節慶等場合扮演著重要角色。隨后,成員們仔細觀察響篾的制作工藝,從選材到編織,每一個步驟都蘊含著獨特的匠心。在傳承人指導下,感受其中的技巧與奧秘。此次調查研究,團隊成員們深入了解了響篾的文化價值與傳承現狀,為后續助力響篾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播積累了寶貴素材。
圖三:團隊成員研究樂器的制造與使用 通訊員王艷霞供圖
三下鄉團隊滿懷熱忱,對俐米人特色樂器響篾展開深入調查研究。踏入屋內,團隊成員們便被墻上懸掛的各式響篾吸引。傳承人是一位身著傳統服飾的老人,面容和藹,眼神中滿是對響篾技藝的熱愛。她先是拿起一支響篾,現場演奏起來,那空靈而悠揚的樂音瞬間彌漫整個屋子,成員們聽得如癡如醉。隨后,老人耐心地向團隊講解響篾的選材,多選用冬季砍伐的韌性好、無損傷的竹子。在制作環節,從破竹、刮削到烘烤定型,每一步都飽含著巧思與經驗,尤其是開簧步驟,對刀工要求極高,直接決定響篾的音色。團隊成員們不僅認真聆聽,還不時提出疑問,積極參與到簡單的制作嘗試中。在交流過程中,大家了解到響篾在俐米人傳統節日、青年男女社交等場合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此次調查研究,團隊收獲頗豐,不僅深度了解了響篾的制作工藝與文化內涵,更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推廣積攢了力量。
圖四:響篾傳承人張貴妹展示樂器使用通訊員王艷霞供圖
此次對烏木龍彝族鄉非遺文化的調查研究,讓團隊成員們深切感受到了當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傳承困境。盡管目前在傳承上面臨著一些挑戰,但令人欣喜的是,當地政府和民間力量已積極行動起來。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烏木龍彝族鄉的非遺文化定能沖破阻礙,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繼續書寫屬于它的璀璨篇章,為中華文化的多元畫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陳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