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金,陽光慷慨地潑灑在蜿蜒的鄉間小路上。蘭州交通大學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洮水驛路,興隴八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懷揣著熾熱的求知渴望,于7月11日踏入了此行目的地——臨洮縣八里鋪鎮水渠村。在接下來的數日里,實踐團成員們化身振興路上的“探路者”,以腳步丈量土地,用訪談叩問發展脈搏,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開啟了一段探尋鄉村振興密碼的沉浸式實踐。
靜臥于一片綠意蔥蘢之中的水渠村,以其整潔的村容、齊整的屋舍和田間地頭醞釀著的蓬勃生機,迎接著學子們的到來。在村委會的深度對話中,村干部如數家珍,描繪了村莊立足本土資源稟賦擘畫的“產業興村”藍圖:根基穩固的特色種植業、延伸價值的農產品加工鏈條、嶄露頭角的生態文旅融合以及為山鄉好物架起云橋的鄉村電商。這些產業相互支撐、有機融合,構成了水渠村發展的堅實脊梁。而深入巷陌田間的促膝訪談,讓成員們從鄉親們沾著泥土、帶著露珠的鮮活聲音里,真切感受到了這幅產業藍圖如何轉化為村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實踐的腳步并未止于水渠。次日晨光初綻,天邊還染著一層淡淡的橘粉,實踐團便踏著微涼的晨風奔赴八里鋪鎮文化廣場。遠遠望去,廣場上已是一片熱鬧景象:震天的鑼鼓聲從紅綢搭建的舞臺兩側迸發,敲得人心頭陣陣發燙;數十條火紅的綢帶在晨風中飛揚,如同跳動的火焰;農婦們身著靛藍布衫,腰間系著繡花圍裙,邁著矯健的步伐甩動腰鼓,鼓點與腳步整齊劃一,臉上的汗珠在晨光下閃著晶瑩的光;一旁教師隊伍的舞步鏗鏘有力,每一個轉身、每一次抬手都透著蓬勃朝氣;藏格拉民族團隊則圍坐成圈,悠揚的和聲隨著風飄向遠方,藏語歌詞里滿是對生活的贊頌。這些聲音與身影交織在一起,共同織就了一幅黃土地上最鮮活、最生機勃勃的文化圖景。頒獎儀式上,獲獎隊員那雙布滿裂口、沾著泥土的雙手接過證書時微微顫抖,而臉上綻放的笑容卻比陽光還要燦爛;手工藝集市里,剪紙、泥塑、刺繡等攤位前擠滿了游人,此起彼伏的贊嘆聲中,無不述說著鄉土文化的自信與活力。暮色漸濃,成員們圍坐在一起,回味著藏舞傳承人那句“長袖舞的弧度是雪山輪廓”的箴言,指尖仿佛還殘留著紅綢的溫度,心中則反復思考著文化傳承如何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讓那些深植于黃土地的舞步,踏響振興征程的同一個節拍。
帶著對文化與產業關系的深入思考,實踐團第三日再次深入田埂,將目光聚焦于水渠村的特色農田分配模式。此時的田間已是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玉米稈挺拔粗壯,翠綠的葉片在風中沙沙作響,正處于拔節生長的關鍵期;旁邊的蔬菜大棚里,黃瓜垂落、番茄泛紅,濃郁的蔬果香氣撲面而來。農戶們蹲在田埂上,一邊輕撫著飽滿的玉米穗,一邊向實踐團成員分享著“心里踏實得很”的喜悅:“以前自己種地,技術跟不上,收成看天吃飯,賣菜還得跑老遠。現在有了合作社,不僅派技術員手把手教,還幫著找銷路,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這日子能不踏實嗎?”項目負責人則拿著平板電腦,用詳實的數據和對比圖表展示了模式推行的顯著成效:農田利用率較之前提升了35%,通過統一采購種子化肥,種植成本顯著下降20%,而統一的產銷體系讓農戶積極性空前高漲。更令人期待的是,合作社正在推進更精細化的田間管理,即將引入的智能灌溉設備和土壤監測儀器已在運輸途中,與高校農業學院的合作愿景也在洽談中——這一切都預示著,這片肥沃的土地不僅要長出沉甸甸的莊稼,更要長出充滿智慧的現代農業,長出村民們更紅火、更有奔頭的好日子。
實踐尾聲,一場村史館的溯源之旅與微字畫工坊的探訪,為此次鄉村實踐增添了歷史的厚度與傳統技藝的靈光。推開村史館斑駁的木門,時光仿佛在此倒流:墻角立著的犁鏵早已褪去光澤,犁尖的磨損記錄著昔日耕作的艱辛;玻璃展柜里,泛黃的賬冊上密密麻麻的字跡,記載著村里曾經的困頓與掙扎;墻上的老照片從黑白到彩色,清晰勾勒出八里鋪鎮從土坯房到磚瓦房,從泥濘路到水泥路的奮斗軌跡,無聲地訴說著水渠村村民從貧困走向振興的艱辛歷程。而在不遠處的微字畫藝術工坊里,又是另一番景象:村民們端坐桌前,手持細如發絲的畫筆,在指甲蓋大小的象牙板上凝神創作,一筆一劃間,將《蘭亭序》的飄逸風骨、敦煌飛天的靈動神韻鐫刻于這方寸微觀世界。這門曾瀕臨失傳、承載著村民對傳統文化深深眷戀的技藝,如今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重煥新生,精美的作品不僅走進了城市展館,還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轉化為照亮現實的“指尖經濟”,成為鄉村振興路上一道極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
數日的實踐,讓水渠村的阡陌田疇、飛揚紅綢、作物清香、專注身影,深深烙印在實踐團成員的腦海。這絕非一次浮光掠影的走訪,而是一次真正俯下身來,貼近中國鄉村堅韌心跳與蓬勃脈動的沉浸體驗。歷史無聲卻厚重,微藝至巧而情深。自動化學院學子們在這片隴中厚土上,用調研觸摸鄉村脈搏,以青春之智與青春之力,為水渠村的振興畫卷寫下了屬于新時代青年的堅實注腳,也將把這份對鄉土中國的深刻體悟,化為未來前行路上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