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奮進:在陵園緬懷中汲取力量
“為人民事業而犧牲是最光榮的”,這是陳毅元帥的落筆。
2025年7月7日,值七七事變88周年之際,歷史長河滔滔奔涌,卻從未沖淡那段滿溢沉重與血淚的記憶。為回溯歷史烽火、傳承英烈精神,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前往蘇州市烈士陵園,以祭奠追思之行,承接跨越時空的精神火炬。
獻花敬英烈事跡礪青春
蘇州烈士陵園始建于1956年4月,作為蘇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它不只是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當代民眾回溯先輩足跡、銘記厚重歷史、錨定和平價值的精神坐標。
菊花,向來是寄寓對烈士追憶與祭奠的象征。上午8時40分,團隊成員踏入花店,為祭奠英烈準備花束。此間,花店老板細致傳授包裝方法,成員們認真學習,讓每一束飽含敬意的花束,都成為連接當下與歷史、青年與英烈的情感載體。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花店打包花束通訊員李蘇供圖
上午10時,眾人抵達蘇州烈士陵園西南門,于烈士紀念碑前肅立瞻仰。隨后,實踐團步入陵園內部電教館,開啟抗戰英雄事跡分享。成一涵同學為大家講述楊靖宇將軍的壯烈故事:“冰天雪地中,彈盡糧絕時,楊靖宇將軍孤身與日寇周旋,鏖戰數晝夜后壯烈犧牲。他是鐵骨錚錚的英雄,恒常激勵我們——無論前路幾多艱難,都要守牢信念,為國家民族,奮勇向前、絕不退縮!”話語落畢,成員們紛紛表態,要學習楊將軍等英雄的光榮事跡,銘記歷史,以護佑家國為己任。

圖為成員在烈士陵園碑前合影通訊員李蘇供圖
軸線連古今忠骨伴青山
烈士陵園劃分為紀念瞻仰與烈士安息兩大功能區。紀念瞻仰區雄踞陵園中樞,以主軸線對稱布局勾勒出莊嚴肅穆的空間敘事。這條長約160米的軸線,自西向東循地貌拾級而上,如同一部立體的史書鋪展。實踐團成員先于牌坊下合影存念,而后沿軸線次第探訪紀念場館,最終在紀念碑前駐足追思。?
革命烈士紀念碑以四棱雄姿矗立,正面鐫刻著陳毅元帥題寫的“為人民事業而犧牲是最光榮的”十三金句。碑體高27米,基座的4層臺階暗藏深意,隱喻著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這一歷史性時刻。?
烈士骨灰安葬區靜臥于紀念瞻仰區北側,由烈士墓群與烈士骨灰堂共同構成生命的永恒坐標。烈士墓群采用三壇五區的格局,258位烈士的遺骸在此長眠;烈士骨灰堂內,62位烈士的骨灰靜靜安放,每一份忠魂都承載著一段不朽的傳奇。實踐團成員手捧預先備好的鮮花,懷著敬畏之心步入這片靜土。墓前的二維碼如同時空接口,成員們掃碼溯源,體悟烈士們波瀾壯闊的生平,亦抒發內心真情實感。
隨后,大家向烈士鞠躬致敬、獻花致意,用最樸素的方式完成一場跨越生死的精神傳承。

圖為實踐團成員向烈士鞠躬李蘇供圖
典籍傳薪火初心映征程
紀念儀式結束后,實踐團成員移步陵園內紅色驛站,開啟紅色書籍哲思分享會。實踐團成員祁子涵率先分享了她品讀《紅巖》的感悟:“《紅巖》以沉郁而激昂的筆觸,鋪展了戰爭勝利前夕,黨帶領革命英雄在地下解放斗爭中歷經千難萬險、終迎勝利曙光的光輝史詩。我們雖已身處和平盛世,卻不能讓那段崢嶸歲月在記憶中褪色。紅巖精神如不滅的火炬,指引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直面各種考驗與挑戰,不斷補足精神之鈣,牢牢把穩信仰之舵,讓初心在傳承中愈發堅定。”
分享會后,成員們展開交流討論。實踐團成員朱潔說道:“這是我首次踏入烈士陵園,在今天的實踐活動中,一位年僅18歲的烈士俞阿大的事跡深深觸動了我。今天恰逢七七事變88周年,站在這片浸染著先烈鮮血的土地上,我愈發清晰地認識到,我們當下的和平與安寧,是無數像俞阿大這樣的先輩們用生命換來的,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珍惜和捍衛。”?

圖為實踐團成員閱讀紅色典籍、展開交流討論通訊員李蘇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我們一定要銘記烈士們的遺愿,永遠不忘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定會以積極高昂的精神面貌,將不忘歷史、珍愛和平的信念融入血脈,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勇擔使命,用青春的力量續寫革命先輩未竟的事業,讓理想與信念的光芒在傳承中照亮前行的道路。
素材來源: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
文字:朱潔
攝影:李蘇
剪輯:施朵朵、祁子涵
一審:王曉沁、茍鑫鑫、成一涵
二審:劉紅
三審:王一成、董筱文、張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