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號召,7月14日至16日,由1名帶隊老師和10名大學生組成的廣州應用科技學院“紅心筑夢”實踐隊于清遠市陽山縣杜步鎮開展雙鳳舞非遺文化調研,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親身體驗等方式,為嶺南特色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實地觀摩: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嚓咚,嚓咚,嚓嚓咚!”清晨的鼓聲喚醒杜步鎮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隊通過圖文展板、實物陳列等資料,隊員們系統了解到雙鳳舞的歷史淵源與發展脈絡。作為陽山縣傳統民俗舞蹈,雙鳳舞已有150余年歷史,其表演以模仿鳳凰展翅、盤旋、嬉戲等動作為主,配以獨特的鑼鼓、镲、銅鑼節奏和色彩絢麗的服飾,寓意吉祥如意、風調雨順。
在隨后的觀摩環節中,傳承人精湛的舞技、靈動的身姿以及富有感染力的音樂,讓隊員們深刻感受到這一非遺藝術的獨特魅力。隊員在傳承人的指導下,還親身體驗雙鳳舞的基本動作和道具使用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深入調研:探索傳承創新路徑
為深入了解雙鳳舞的傳承現狀,“紅心筑夢”實踐隊開展系統的調研工作。隊員們走訪當地村落,對傳承人、文化工作站工作人員及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
“杜步鎮的‘雙鳳舞’傳到我這兒已經是第五代了,現在村里大約有20余人學習這項非遺文化。”非遺傳承人向實踐隊隊員談到。這項始于明朝的民間文化,每逢元宵、婚慶時仍會在粵北山鄉翻飛起舞。“1983年,村民自發籌買鑼鼓等樂器,用竹子和布料手工制作雙鳳道具。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現在我們還在教孩子們編織雙鳳手工。”雙鳳舞作為當地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年來一直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政府通過專項資金投入、平臺搭建等方式,為這項傳統藝術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有力保障。
杜步鎮文化站站長曾柏驥向實踐隊介紹:“我們每年定期舉辦專題培訓班,目前雙鳳舞的傳承主要依托本地中老年群體。”作為陽山縣唯一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雙鳳舞承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參與培訓的學徒們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青年,理應自覺擔當起文化傳承的重任,通過傳承雙鳳舞這一特色非遺項目,生動展現陽山的地域文化魅力,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值得一提的是,通過系統學習,學員們不僅了解到雙鳳舞的基本技藝,更在實踐過程中深化對這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傳承熱情得到顯著提升。
青春賦能:賡續非遺時代意義
通過三日的實地考察、深度訪談和親身體驗,隊員們不僅梳理這一非遺文化的歷史脈絡,更以青年視角創新傳播方式,運用調研報告、短視頻等方式助力擴大雙鳳舞的影響力,既深化青年學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也加深當地群眾的文化自信,為鄉村文化振興筑牢精神根基。
實踐隊充分發揮高校與鄉村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政府引導-高校賦能-村民參與”的協同保護機制,將專業知識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實際助力,推動形成非遺活態傳承的良性生態。這種創新實踐生動詮釋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深刻內涵,展現新時代青年在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中的責任擔當,為嶺南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貢獻青春智慧。
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探索中,青春力量與傳統文化的碰撞正迸發出新的活力。廣州應用科技學院“紅心筑夢”實踐隊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文化擔當。未來,團隊將繼續以文化自信為根基,在服務“百千萬工程”的實踐中貢獻更多青春智慧,書寫更加精彩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