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重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青苗育穗,筑夢同行”社會服務實踐團走進沙坪壩區鳳凰山社區“微型少年宮”,為孩子們帶來以“節氣探秘·小暑之韻”為主題的傳統文化課堂。團隊依托二十四節氣知識體系,結合英語表達與跨文化視角,設計了兼具趣味性與教育性的系列活動。
在“24節氣的由來”板塊,志愿者以“中國第五大發明”為切入點,通過圖文并茂的PPT演示,向孩子們講解古人觀測太陽運行制定歷法的智慧,并用英語關鍵詞標注“立春”“夏至”等節氣名稱,讓傳統文化與外語學習巧妙融合。當講到“春雨驚春清谷天”的節氣歌時,孩子們跟著志愿者用中英雙語跟讀,稚嫩的童聲與朗朗的歌謠在教室里回蕩。
(課堂現場 實踐團成員供圖)
深耕民俗情:小暑文化共傳承
圍繞小暑節氣,團隊精心設計了“民俗故事”與實踐體驗環節。志愿者講述“荷花生日”的傳說時,結合江南賞荷祈福的習俗,引導孩子們用英語描述荷花的形態與寓意。實踐團成員還特別設計了“節氣快問快答”趣味競賽,通過“哪個節氣最熱要喝涼茶?”“小暑時荷花過什么節日?”等問題,以積分獎勵的形式激發孩子們的參與熱情,現場笑聲與掌聲不斷,傳統文化知識在互動中悄然扎根。
(“快問快答”活動環節 實踐團成員供圖)
外語賦能:跨文化傳播顯特色
作為外國語學院實踐團隊,本次活動突出“外語+傳統文化”的創新模式。在講解二十四節氣分類時,志愿者用英語介紹“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天文意義與農業價值;在民俗故事環節,將“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典故以中英雙語繪本形式呈現,幫助孩子們理解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此外,團隊還設計了“節氣英語角”,帶領孩子們用英語描述自己最喜歡的節氣習俗。“I like eating dumplings in Winter Solstice to keep warm!”(我喜歡在冬至吃餃子保暖!)一位小朋友用剛學會的表達分享道。
(小朋友英語分享 實踐團成員供圖)
筑夢同行:實踐育人共成長
(合影 實踐團成員供圖)
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節氣文化的魅力,也讓實踐團成員在服務中深化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活動尾聲,孩子們將繪制的節氣手工作品送給志愿者,畫面中鮮艷的荷花與稚嫩的英文標注相映成趣。實踐團成員王楚舒表示,未來將繼續以“外語賦能傳統文化”為方向,走進更多社區與鄉村,讓節氣智慧與文化自信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為文化振興貢獻青春力量。(來源:重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