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百千萬工程”決策部署,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風信子實踐隊積極響應共青團海豐縣委員會號召,于2025年7月15日走進海豐縣梅隴鎮梅隴村,開展為期一周的青少年“五育”實踐活動。活動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主線,融合本土紅色文化、茶文化、首飾文化,為30余名當地青少年帶來別開生面的成長體驗。
(圖1實踐隊員與學生合影)
前期調研:深入了解需求,精準設計課程 實踐隊秉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理念,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走訪當地學校、深入農戶家庭等方式,全面了解梅隴鎮青少年的學習需求和文化認知狀況。調研顯示,當地6-12歲青少年對本土文化了解不夠深入,課外藝術教育資源相對匱乏?;谡{研結果,實踐隊精心設計了8門特色課程,采用“線上微課+線下實踐”模式,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鄉村孩子。
?。▓D2實踐隊調查小組與當地小學訪談合影)
海豐縣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蓮花山茶文化源遠流長,彭湃等革命先烈留下寶貴的紅色精神財富,梅隴“首飾之都”的傳統工藝聞名遐邇。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家鄉文化,實踐隊創作了兒童繪本《蓮花山下的寶藏》,用生動有趣的故事串聯起三大文化特色,為后續教學活動奠定了基礎。
?。▓D3實踐隊隊員在紅宮紅場調研學習)

(圖4兒童繪本部分內容)
德育為先:紅色戲劇點亮童心 “我演的鄭國粦被抓住時,心里又怕又不服氣!”在“紅色戲劇工坊”上,10歲的吳素薇認真地分享著自己的表演感受。實踐隊以梅隴本土紅色歷史為素材,通過《送藥的山路》《大義滅親》等戲劇表演,讓14名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品格。課后問卷顯示,85%的學生能完整講述彭湃的主要事跡,12人表示希望再次參加類似活動。
實踐隊指導老師蔡俊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設了書法微課,從握筆姿勢到筆畫神韻,帶領孩子們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一筆一畫中培養文化自信。
智育提升:安全知識護成長 針對暑期安全問題,實踐隊制作了防溺水、防拐賣、用電安全三門微課。通過動畫演示“水草纏身如何自救”、情景模擬“陌生人給糖怎么辦”、實物演示“濕手不碰插座”等生動形式,寓教于樂地提升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識。
(圖5線上微課部分內容)
體育融合:律動課堂強體魄 體育教學別開生面——實踐隊設計了融合音樂元素的“體樂融合”課堂。孩子們跟隨奧爾夫音樂進行身體律動,在《棒棒糖》的節拍中揮動沙錘、敲擊節奏棒,既鍛煉了身體協調性,又培養了音樂感知力。專門設計的扭胯律動操簡單易學,八個八拍的動作讓孩子們在“動起來”的過程中體會堅持的意義。
?。▓D6學生在做身體律動操)
美育熏陶:藝術實踐展才華 結合梅隴“首飾之都”特色,實踐隊指導孩子們用彩色紙剪出首飾紋樣,拼貼成“蓮花山風景圖”,共完成25件作品,其中優秀作品被村委選為文化站裝飾品。
《小豬變形記》繪本閱讀課上,隊員戴芷珊和朱銘雅通過角色扮演帶領孩子們體驗“變形”冒險,在游戲闖關中理解“做自己最重要”的人生道理,培養孩子們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
?。▓D7學生和個人拼貼作品合照)
勞育實踐:茶藝體驗悟匠心 實踐隊指導老師王小娟(茶藝師)以蓮花山茶葉為載體,教授孩子們識茶、泡茶、品茶的基本技能。在茶香繚繞中,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勞動技能,更感悟到“一茶一葉總關情”的鄉土文化內涵。通過親手體驗采茶、制茶的模擬過程,培養了孩子們對勞動的尊重和對家鄉的熱愛。
校地合作:共繪文化新圖景 7月15日,實踐隊與梅隴村村委會進行深度交流。村委書記表示:“希望活動既能讓孩子學到知識,又能愛上家鄉文化。”雙方就活動目標、課程設計及長期合作達成共識。當地小學德育主任觀摩教學后感嘆:“這種‘五育融合’的教學模式,比傳統課堂更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成果豐碩:文化傳承顯成效 本次實踐活動成果豐碩:制作安全教育、書法、茶藝等微課視頻8個,上傳至抖音、微信視頻號等平臺,累計播放量超2000次;創作兒童繪本《蓮花山下的寶藏》1部;完成學生藝術作品25件;建立了“紅色戲劇教案包”等教學資源庫。
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活動中收獲了成長。五年級學生林逸博說:“以前覺得英雄離我們很遠,現在知道他們就曾在梅隴的土地上奮斗。”這樣的感悟,正是“五育并舉”教育理念的生動體現。
展望未來:文化薪火永相傳 風信子實踐隊以“青春之力”踐行“百千萬工程”使命,通過創新的“五育融合”模式,讓本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未來,實踐隊將繼續深化校地合作,探索文化振興的長效機制,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鄉村沃土中生根發芽,為海豐縣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