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文明鄉風建設與鄉村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為非遺項目發展錨定方向。在此背景下,廣東金融學院肇慶校區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守藝潮薪隊將目光投向潮州手拉壺這一國家級非遺。這項自上世紀80年代列入國家工藝保護項目、坐擁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傳統技藝,雖在當地有不少工作室與傳承人堅守,卻深陷營銷困于本土、傳承面臨斷層、群眾對互動體驗渠道陌生的發展僵局。該隊伍正以這些現實挑戰為起點,探索助力非遺傳承的新路徑。
01、守藝潮薪隊探訪潮州市裕德堂壺藝研究所,開展調研實踐活動 在裕德堂,隊員們近距離觀察了手拉壺的制作流程,并親身體驗了陶泥塑形過程。看似簡單的拉坯成型,實則對力道、角度和手感有著極高要求,稍有不慎便難以成型。這一實踐過程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傳統手工藝的精細與匠人長期堅守的不易。
潮州市裕德堂壺藝研究所作為非遺傳承的重要基地,近年來采取“傳承+創新”的雙軌發展模式。在技藝傳承方面,研究所通過師徒制培養新一代手藝人,確保傳統技法得以完整保存;在創新發展方面,積極探索“非遺+文旅”融合路徑,通過開設體驗工坊、設立手拉壺展覽館、參與文化展覽等方式,擴大手拉壺技藝的社會影響力。
守藝潮薪隊此次調研旨在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的結合路徑。團隊負責人表示,非遺保護既要堅守匠人精神,確保技藝原真性,也要適應時代需求,借助新媒體、文旅融合等方式拓寬傳播渠道。
02、守藝潮薪隊探訪手拉壺傳承人:堅守與困境交織的傳承之路 7月5日與7月8日,守藝潮薪隊先后走訪裕德堂新一代手藝人林植、黃業景兩位老師及章棟宇手拉壺工作室的章棟宇老師,圍繞手拉壺傳統工藝的傳承現狀與發展前景展開采訪。訪談中,三位傳承人從自身從業經歷切入,深入談及當前手拉壺傳承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他們提到,手拉壺制作技藝難度頗高,從選泥、拉坯到修坯、燒制,每個環節都需要多年經驗積累與反復打磨,這導致愿意投身該領域的年輕人數量持續減少,也讓手拉壺技藝的傳承面臨困境。
傳承人們身上體現出的“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堅守,成為手拉壺傳承歷程中不容忽視的價值內核。手拉壺傳承的核心不僅在于技藝本身,更在于其背后蘊含的文化精神與匠人品格。此次專訪也使團隊認識到在后續宣傳工作中應該聚焦傳承人的堅守故事與工藝細節,重點挖掘手拉壺制作中的技藝難點與文化價值,尋找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的結合點,助力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圖為隊員對章棟宇老師進行采訪)
03、守藝潮薪隊在濱江長廊舉辦手拉壺文化體驗展 7月8日至9日傍晚,守藝潮薪隊在潮州濱江長廊成功舉辦“潮州手拉壺文化互動體驗展”。為確保活動效果,團隊前期組織隊員分四批次前往北堤、牌坊街、開元寺、濱江長廊等人流密集區域進行實地考察,最終選定安全系數高、人流量適中的濱江長廊作為活動場地。
活動現場精心設置了三大互動體驗區:“手拉壺工藝翻卡”——通過趣味翻卡游戲生動展示制壺工藝流程;“手拉壺拼圖”——以拼圖形式呈現經典壺型,讓參與者了解壺體結構;“手拉壺知識問答”——涵蓋朱泥特性、燒制溫度等專業知識。該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駐足參與。一位8歲的小參與者興奮地表示:“翻卡游戲讓我記住了做壺的每個步驟,原來一把壺要經過這么多工序才能完成!”隨行家長也表示:“這種互動方式比單純看展板有趣多了,孩子玩得很開心,還學到了知識。”
此次活動通過前期周密選址和精心設計的互動環節,成功將專業的手拉壺知識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體驗項目,為非遺文化的創新傳播探索了新路徑。未來將繼續通過場景化、互動化的方式,將專業的手拉壺知識轉化為大眾易于接受的文化體驗,讓傳統工藝以更生動的方式走進公眾視野。
作為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的一員,隊伍通過探訪傳承基地、對話傳承人、舉辦文化體驗展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深入了解了潮州手拉壺的傳承現狀與發展困境,同時也在非遺的保護與傳播積累了寶貴經驗。這支青年隊伍的實踐,不僅是對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鄉村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要求的積極響應,更彰顯了新時代青年守護文化根脈的自覺擔當。?
接下來,團隊將把線下實踐的點滴收獲轉化為線上傳播的澎湃力量,通過新媒體矩陣系統推送調研紀實、傳承人專訪、體驗活動集錦等內容,讓潮州手拉壺的匠心故事跨越地域界限,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在非遺傳承的漫長征程中,守藝潮薪隊的探索或許只是微光,但無數這樣的青春力量匯聚,終將照亮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交融的新路徑——這既是青年一代對文化傳承的鄭重承諾,更是文明鄉風建設中最動人的青春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