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穗講“糧”事在實踐中讀懂耕耘之美踐行珍惜之道
為了增強人們糧食安全意識,弘揚勤儉節約美德,引導人們致敬勞動者,傳遞感恩之心,進而推動社會文明建設,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青穗興鄉”志愿隊于7月3日在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農聯村舉辦了糧食安全講座。
在農聯村開展“珍惜糧食,致敬耕耘”講座之前,“青穗興鄉”志愿隊做了充分準備。首先進行了數據調查,了解到全世界浪費糧食的數量和饑餓人口的數量,在數量眾多的同時還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跡象 。究其根本,是因為糧食分配的不完善,同時浪費糧食的現象泛濫。因而我們決定開展“珍惜糧食,致敬耕耘”為主題的講座。然后我們進行了講座大綱的構建,以及對于觀眾人群的分析,制作了合適的PPT。最后我們設計了 與聽眾的互動游戲,讓大家在實踐中讀懂耕耘之美,踐行珍惜之道。
講座第一部分從 “糧” 到 “糧食”,主講人明確指出 “餐桌上的糧食并非直接從田間收獲”,通過水稻的生長環節,以及種子結構、生長周期的拆解,讓聽眾直觀感受到 “一粒米” 背后漫長且精細的過程。并且我們給聽眾們普及糧食分類與加工知識,提升了科學認知。通過互動設計猜謎語增強參與感,深化聽眾們的記憶。第二部分通過國內外數據與案例,直面糧食安全的嚴峻現狀,是講座的 “警示環節”。 用全球數據凸顯危機的普遍性與嚴重性,為后面的節約糧食提供現實依據。第三部分從文化傳統、國家戰略、公民責任三個維度,闡釋節約糧食的深層價值,立足于文化與政治傳統,強化價值認同,提出了第四部分的“我們應該怎么做”, 列出七項具體行動,給予聽眾更為清晰的認知。
每一粒糧食的生長,都是自然饋贈與人類勞作的共同成果。陽光、雨水、土壤賦予它生長的基礎,而耕耘者的播種、除草、收割則讓這份“可能”變為“收獲”。這種連接提醒我們:糧食從不是憑空出現的商品,而是自然與人類達成默契的見證。
在物質豐裕的時代,“不餓肚子”成了常態,糧食的“珍貴感”容易被淡化。但“珍惜”從不因富足而失效——它是一種對抗“奢靡”的理性,一種體諒他人的共情。從個人角度,“按需點餐”“光盤行動”是微小的自律;從社會層面,這是一種文明的刻度:一個懂得珍惜糧食的社會,必然是懂得尊重勞動、敬畏自然、關懷他人的社會。“珍惜糧食、致敬耕耘”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是對“如何與世界相處”的回答:對自然存敬畏,對勞動存尊重,對生活存感恩。這份思考,讓我們在飽腹之外,更懂得“生存”的溫度與重量。
此次講座結合 “青春賦能,筑夢鄉村” 的實踐背景,既傳遞了糧食知識,也引導青年群體關注鄉村與糧食安全,兼具教育性、公益性與實踐指導性,為推動 “珍惜糧食” 從理念到行動的落地提供了清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