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師范大學“繡語雕心”非遺調研團深入蘇州民族樂器一廠,開展了一場關于傳統樂器制作技藝的調研實踐活動。調研團從傳承現狀、創作環境、市場前景、受眾基礎等多個角度,對該廠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并結合青年視角,提出了創新傳承發展的新思路。
千年回響:匠心獨運的樂器制作史
蘇州民族樂器一廠,一個承載著千年文化底蘊與匠人精神的地方。在這里,每一把樂器都是時間的低語,每一道工序都蘊含著匠人的情感與智慧。調研團成員們穿梭于車間之間,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響,感受到那份對傳統樂器制作技藝的執著與熱愛。廠內自主研發的箜篌,以及成功復原的敦煌壁畫上的古箜篌,不僅是技藝的結晶,更是文化的傳承,讓調研團成員們深感震撼與自豪。
車間探微:一弦一柱中的匠心情愫
走進樂器制作車間,一股濃厚的創作氛圍撲面而來。從選材的精挑細選,到雕刻的細膩入微,從調音的嚴謹細致,到組裝的精益求精,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工匠們的心血與情感。特別是廠內使用的蠶絲琴弦,那不僅僅是材質的選擇,更是對傳統工藝的一種堅守與創新。調研團成員們被這份匠心獨運所打動,他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根琴弦都在訴說著匠人的故事與情感
傳承現狀:匠心獨運,后繼乏人。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團有幸采訪到了在該廠工作了47年的傳統樂器制作技藝傳承人周師傅。周師傅自16歲起便投身樂器制作行業,憑借對技藝的熱愛和不懈鉆研,成為了廠里的資深工匠。他強調,只有認真鉆研,才能把產品做好。然而,面對當前學習這門技藝的年輕人不多的現狀,周師傅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指出,培養徒弟的最大難點在于年輕人數量少,且部分人缺乏專注與耐心。
市場突圍:定制化服務激活傳統樂器新需求
前期調研時調研團發現,盡管傳統樂器市場面臨著諸多挑戰,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與回歸,傳統樂器的市場需求正在悄然回升。特別是針對年輕消費者的定制化服務,如為演奏家量身定制二胡等,不僅滿足了市場的個性化需求,更為傳統樂器市場帶來了新的增長點。調研團成員們深知,要讓傳統樂器在市場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就必須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勇于創新,敢于突破。
文化認同:傳統樂器消費的情感價值重構
傳統樂器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許多消費者表示,購買傳統樂器不僅是為了學習演奏,更是為了感受其中的文化韻味和情感共鳴。因此,如何加強文化宣傳 ,提升公眾對傳統樂器的認知度和認同感,是擴大受眾基礎的關鍵。
青年創新:非遺活化提案
結合青年視角,調研團提出了創新傳承發展的新思路。他們建議,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傳統樂器制作技藝的普及教育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學習。同時,利用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展示傳統樂器的魅力和制作過程,增強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此外,還可以探索與高校、藝術機構等合作,共同培養傳統樂器制作人才,為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調研活動不僅讓調研團成員們深入了解了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的歷史與現狀,更激發了成員們對傳統樂器制作技藝的深厚情感與傳承意識。他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傳統樂器制作技藝將在更多年輕人的手中煥發出新的光彩,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千年的文化瑰寶得以永續傳承。
撰稿:鄭宸瑤
成員:沈夏妍、周婧怡、胡靜怡、侯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