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濰坊理工學院求是書院再次吹響“三下鄉”號角。多支大學生實踐隊伍帶著同一枚?;?分赴多地,把課堂搬到街巷、社區和田間地頭,用一場“雙向奔赴”寫下2025年暑期最鮮活的青年注腳。
街頭巷尾:便民服務“送上門”
在濟南錦繡瀾灣社區,隊員們把“發傳單”變成“解難題”。一句“您知道家門口充電樁怎么用嗎”,讓上千次對話真正解決老人掛號、舊衣回收等生活小事。社區工作人員說:“孩子們把‘被拒絕’變成‘被需要’。”
社區課堂:安全與紅色文化“打包送”
在濰坊鏡湖社區,“星火青春”志愿服務團把反詐情景劇、防溺水順口溜、老黨員故事會搬進同一場地。民警現場拆招“冒充公檢法”,孩子們把“六不兩會”背得滾瓜爛熟;1952年的勞模獎章、1976年的入黨志愿書被擺進“微型展柜”,青少年在聽故事、畫英雄中完成紅色傳承。一月時間,多場活動,一條安全與文化的閉環悄然形成。
田埂實驗:綠色農業“種”出共富
在臨沂常家莊村,來自現代農業學院的“綠野尋蹤”志愿服務團把玉米地當課堂。他們比對五年氣候與產量數據,為農戶開出“耐旱品種+秸稈覆蓋”減損處方;帶領村民清理農田廢棄物,示范有機肥替代,60畝試驗田預計減碳12噸、戶均增收700元。村民感慨:“大學生把‘雙碳’種進了地里,也種進了我們心里。”
雙向奔赴:讓“三下鄉”變“常下鄉”實踐結束后,學校與社區、村鎮共建“青年共創工作站”,把《社區治理案例分析》《生態農業與低碳鄉村》課程搬進現場,形成“學期課堂—暑期實踐—畢業設計—成果轉化”的長效機制。2025年的盛夏,濰坊理工學院求是書院青年用汗水與創意再次證明:鄉村振興的大舞臺,就是青春最好的課堂。(投稿人:陳金磊 張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