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鄉野,一頂帳篷、一部手機,架起城市與鄉村的連接橋梁。7月28日,蘭州大學青衿赴鄉實踐團深入平涼市崆峒區峽門回族鄉二溝村“河豚居?慢生活棲息地”,以抖音直播為載體,將鄉村旅游風光、特色農產“搬”上云端,用青春創意為農旅融合發展注入“流量動能”,在鄉野間書寫鄉村振興的實踐故事。
圖為實踐團在農特產品展廳開展直播活動 劉長燕攝
場景化直播:串聯農旅資源“新圖景”
“大家看這顆蘋果,表皮還沾著今早的山露,咬一口是峽門山區特有的脆甜!”景區農特產品展廳里,實踐團成員李翱林手持蜜桃,指尖劃過包裝上的“峽門產業地圖”,把二溝蜜桃的生長周期、蜂蜜的古法釀造工藝,變成網友聽得懂的“鄉土故事”。落地窗框住窗外的青山綠野,成了直播間里最靈動的天然布景。
圖為團隊成員李翱林在直播中推介二溝蜜桃 劉長燕攝
鏡頭一轉,戶外露營區的畫面更讓網友心動:團隊圍坐在木質餐桌旁,身后是掛著串燈的帳篷,“白天摘果垂釣,傍晚看山日落,晚上躺在草坪上數星星——這就是‘慢生活’的樣子!”話音剛落,“求定位”“國慶就沖”的彈幕立刻刷屏。行至“007野戰基地”,迷彩網下的仿真工事成了天然道具,成員們模仿對戰動作,連“摔了個趔趄”的小插曲都被記錄下來,彈幕里滿是“太真實了,想玩!”的呼聲。
圖為實踐團在戶外露營區暢談 劉長燕攝
圖為實踐團在野戰基地進行沉浸式體驗 劉長燕攝
從農產展廳的“物產課堂”,到露營地的“生活提案”,再到野戰基地的“趣味互動”,實踐團用“邊走邊播+場景敘事”的方式,把二溝村的“可觀、可玩、可購”揉成了一幅鮮活圖景。“我們不只想‘賣貨’,更想讓網友透過鏡頭,摸到鄉村生活的溫度。”成員常龍飛擦了擦額角的汗,鏡頭里的他正對著網友展示村民手編的竹籃。
青春力賦能:給農旅發展裝“新引擎”
這些年,峽門回族鄉靠著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建起了集觀光、食宿、戶外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矩陣,但“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困境,一直讓當地犯難。蘭州大學實踐團的到來,恰好送來了解題的“新媒體鑰匙”。
直播中,實踐團既是“推介員”,也是“調研員”:梳理供應鏈時,發現包裝同質化問題,建議設計“鄉野風”文創;體驗露營服務時,記錄游客反饋,反饋景區優化。“我們把課堂的營銷思維,轉化成鄉土需求的解法。”隊長丁鑫棚說,這場直播是“雙向奔赴”——既為鄉村引流,也讓青年讀懂鄉土。
“以前總覺得直播是年輕人的‘花架子’,沒想到大學生能把咱的蜜桃拍出故事,把舊窯洞變成打卡點!”二溝村黨支部書記看著直播間不斷上漲的關注度,忍不住感慨。如今,實踐團已和“河豚居?慢生活棲息地”基地定下長期合作,接下來還要給村民開“直播培訓班”,讓這份“流量密碼”真正留在村里。
雙向奔赴:青春與鄉土的“互相成長”
當青春創意邂逅鄉土脈動,碰撞出雙向生長的火花——蘭州大學實踐團沒有把自己定義為“外來幫扶者”,而是以“參與者”的姿態,和二溝村完成一場關于“成長”的雙向奔赴。
圖為實踐團在直播鏡頭前合影 劉長燕攝
“課本里的‘用戶思維’,抵不過和村民聊一上午的收成;課堂學的‘流量公式’,比不過游客一句‘這地方真得勁’的真心推薦。”指導老師看著學生們的直播復盤,笑著感慨。在這場實踐里,學生發現:鄉村不是理論的“試驗場”,而是逼著他們重新理解“需求”的真實課堂;而村民也驚喜于:這些戴眼鏡的年輕人,能把“摘桃子”拍出故事感,讓“舊窯洞”變成打卡點。
當直播關閉,鏡頭里的鄉村風光還在網友心里發酵,實踐團與村民的規劃仍在繼續。這場鄉野間的青春實踐,從來不是一次短暫的“云端相遇”——蘭大學子帶著鄉土的“答案”回到課堂,二溝村的農旅故事,也正借著年輕的創意,從深山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本文圖片由蘭州大學青衿赴鄉實踐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