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語境下,紅色文化的精神傳承與綠色生態的永續發展已成為區域協同進步的核心命題。徐州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紅韻鑄魂,綠脈興鄉”暑期實踐團隊,懷揣對紅色歷史的敬畏與綠色發展的思考,奔赴賈汪區臥龍泉景區,探尋“紅為魂、綠為韻”的融合發展密碼,為鄉村振興中資源活化與生態保護的協同路徑提供青年視角。
步入臥龍泉景區,紅色印記與綠色生態交織的立體畫卷徐徐鋪展。作為運河支隊抗戰歷史的重要見證地,景區內的紀念館、戰地工事等紅色遺存,在蔥郁林木與澄澈水域的環抱中更顯厚重。團隊成員駐足于銹跡斑斑的槍械、泛黃的戰地文書前,認真聆聽先輩們為守護家園浴血抗爭的往事,深刻體悟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與革命英雄主義氣概。而環繞其間的生態濕地、原生植被,以蓬勃的自然生命力托舉著紅色記憶,隊員們在徒步考察中細致記錄植被分布與景觀規劃,感受歷史莊嚴與自然生機的空間平衡,理解生態基底對紅色文化傳播的滋養作用。
這種“紅”與“綠”的交融,在隊員們看來絕非形式疊加,而是精神內核與發展理念的本質契合。紅色文化中“為家國永續而奮斗”的擔當精神,與綠色發展“為子孫后代謀福祉”的永續理念,在價值維度高度統一。團隊通過與景區工作人員座談了解到,景區將紅色教育動線與生態研學路徑有機串聯的設計巧思——這種讓參觀者在親近自然中體悟紅色精神的模式,與團隊“紅韻鑄魂、綠脈興鄉”的實踐理念高度契合。隊員們結合專業知識,對紅色遺址修繕中生態材料的應用、綠色景觀中紅色元素的嵌入等細節展開調研,為紅綠資源融合的技術優化提供了建設性思路。
實踐中,團隊重點考察了景區“紅色資源保護性開發”與“綠色生態系統性治理”雙軌并行的模式:戰地遺址修繕采用生態友好型材料,既保留歷史真實性又維護環境協調性;植被養護中融入紅色主題景觀設計,使自然景致成為紅色故事的生動注腳。隊員們認為,這種模式不僅讓紅色文化在生態基底上煥發新活力,更讓綠色發展因精神賦能而具人文底蘊,其帶動周邊形成“紅色研學+生態體驗+鄉村振興”產業鏈的實踐,為團隊后續探索鄉村資源活化路徑提供了重要參考。
紅與綠的交響,是歷史縱深與時代精神的共鳴,更是文明傳承與自然規律的對話。臥龍泉景區的實踐深刻昭示:紅色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根與魂”,需要綠色生態這一“源與流”的滋養;而綠色發展若缺乏精神內核的引領,便會失去人文溫度與方向指引。二者的深度融合,既是對地方特色資源的極致活化,更是對“以人為本、永續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為新時代如何在守護歷史中開拓未來、在敬畏自然中創造價值,提供了值得深思與借鑒的實踐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