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號召,探尋小產業大振興的核心密碼,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稷下問耕”實踐團赴德州市夏津縣發達面粉集團,調研智慧農業賦能產業升級的創新路徑,體悟科技興農在魯西北大地的生動實踐。
一、智能制造:顛覆傳統的“無人戰場” 步入七層立體車間,實踐團成員目睹了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的震撼交融。金燦麥粒在密閉管道中奔流,機械臂精準投料研磨,中央控制屏實時閃爍上千組數據——這座日處理萬噸小麥的“智慧麥倉”,僅需5名技術人員即可保障全流程運轉。
粉塵飛揚的舊印象被徹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空氣凈化系統營造的無塵環境,以及色選機以微米級精度剔除霉變粒的嚴苛品控。通過電磁振動配麥工藝優化,碎麥率從3%降至不足1%,每日減少原料浪費10噸;面粉含砂量嚴格控制在0.01%,遠超國家標準,以科技硬實力守護“舌尖安全”,印證著“無人車間”背后“以人為本”的食品安全哲學。
二、產業鏈數字化:從田間到舌尖的“云上革命” 原糧采購區的數字化場景同樣引發實踐團深度思考。運麥司機掃碼完成質檢結算,供應鏈效率提升40%;“好糧有網”系統將農戶、企業與市場無縫鏈接,區塊鏈技術構筑起覆蓋原糧溯源、產能調度、客戶協同的“一鏈六網”生態。輕掃產品包裝二維碼,小麥品種、加工批次、物流軌跡即刻呈現,這套對接山東省糧油質量追溯平臺的系統,讓“透明農業”從概念走向現實。更令人振奮的是產業價值的深度挖掘:企業聯合高校研發高蛋白面粉提取麥麩糊粉層精華,填補市場空白;1600余種產品矩陣中,無麩質面粉、高纖維掛面等功能性產品占比逐年提升,普通面粉每噸利潤約200元,而深加工刀削面利潤翻3倍——一粒小麥的“72變”魔法,正不斷拉伸產業鏈價值維度。
三、區域經濟共振:一座工廠與一方水土的共生之路 發達集團的崛起深度激活了縣域經濟血脈。作為國家糧食應急保障企業,其萬噸日產能可滿足1500萬人日主食需求,2025年前5個月銷量達120萬噸。企業依托“國家小麥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等平臺,吸引百余名研發人員扎根縣域,與齊魯工業大學等高校共建科研基地,為2000余個本地崗位注入技術含金量。在鄉鎮直銷示范店,“中國好糧油”金色招牌帶動月銷售額增長20%,輻射半徑跨越省界達50公里,成為區域公共品牌的亮眼名片。這種“以鏈帶群”的模式,正是夏津縣從零散加工點邁向集群化食品產業高地的關鍵動能——當企業將40%面粉轉化為深加工原料的計劃逐步落地,產業鏈的韌性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持久推力。
四、實踐啟示:行走課堂中的青春答卷 實踐團成員在智能生產線前感悟科技興農的磅礴力量,在數字大屏中解碼產業振興的創新邏輯。我們讀懂了一座“智慧麥倉”的深層意義——它用科技重新定義農業,用產業鏈激活鄉土,最終讓麥香跨越田埂,飄向世界餐桌。同時,我們也更加明晰——鄉村振興的密碼,既藏于機械轟鳴的數據流中,更寫在青年與時代同頻的實踐足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