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臨安區郎家村作為當地“幸福村社”標桿,村內老齡化率已超21%,老年群體面臨的膳食失衡、慢性病風險較高及精神孤獨等問題,成為鄉村治理中亟待破解的課題。近日,浙江萬里學院銀齡心屏暑期實踐隊攜手村內青年創業者,共同啟動“銀齡健康守護計劃”,以青春力量激活鄉村健康養老新動能,探索出一條貼合鄉土實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扎根鄉土:串聯資源構建協同服務網絡
2025年7月4日至7月6日。實踐隊深諳鄉村健康養老需“接地氣”,首要任務便是挖掘本土資源、聯動多方力量。隊員們實地走訪村內“溪谷郎家”共富工坊——這一以傳統工藝制作豆腐的非遺傳承地,詳細了解橫畈豆腐干的制作流程:從泡豆、磨漿、濾渣,到非遺師傅親授關鍵的“點鹵”技藝,再到紗布包裹壓制成型,每一步都承載著鄉土文化記憶。同時,他們專訪村內“稻田咖啡店”等青年創業項目,傾聽創業者的故事:“受‘功夫老先生’啟發選擇在此創業,看中的是郎家村的生態環境與政策支持,未來還想結合手工粽子等本土元素拓展活動”。
基于此,實踐隊聯合村委會、服務站點及青年創業者,構建起“學生設計服務+村委推廣社交+青年創業助力”的多元協同模式,讓健康服務從“外來輸入”轉變為“本土生長”,更貼合村民的生活習慣與需求。
精準施策:從餐桌到屏幕破解健康痛點
針對老年群體膳食失衡問題,實踐隊以村內優勢食材為核心破題。郎家村盛產的稻花米曾獲天貓好味道金獎,還有菜籽油、番薯干及豆腐工坊的新鮮豆腐、豆腐乳等優質產品,隊員們結合“稻田咖啡”對本土食材的創新運用經驗,編印出圖文并茂的《健康膳食手冊》,手把手教老人如何用身邊食材搭配出營養均衡的餐食,從源頭改善飲食習慣。
而在精神需求層面,隊員們注意到村民“晚上愛刷兩三個小時《光頭強》等短視頻”的習慣,背后折射出的孤獨感不容忽視。為此,他們聯合青年創業者借鑒新媒體傳播思路,將健康知識融入微短劇創作——用村民熟悉的生活場景、方言對話,把慢性病預防、合理用藥等知識“藏”進劇情里。同時,隊員們還耐心教老人識別手機圖標、使用基礎功能,讓數字工具不僅是娛樂載體,更成為獲取健康資訊的窗口。
成效初顯:健康與發展實現雙向賦能
如今,“銀齡健康守護計劃”的成效已逐步顯現:村里老人的不良飲食習慣慢慢改變,膳食搭配更科學;通過微短劇等形式,健康知識入腦入心,老人的精神狀態更顯活力。更可喜的是,鄉村資源在青春力量的激活下形成聯動:稻田咖啡的創業項目因融入健康主題吸引更多客流,橫畈豆腐干等非遺產品通過實踐隊的宣傳擴大了影響力,郎家村的優質農產品從“田間”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此次實踐不僅為郎家村的老人們送上了健康福祉,更實現了“健康養老”與“鄉村發展”的同頻共振。浙江萬里學院銀齡心屏實踐隊用實際行動證明,青春力量與鄉土智慧的結合,能為老齡化背景下的鄉村健康養老提供一份可復制、有溫度的“郎家方案”。
( 浙江萬里學院銀齡心屏暑期實踐隊)
團隊名字:(李琳、劉相池、張菲凡、馮杭鈺、趙潘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