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針對物業服務優化這一民生關切,武漢大學法學院物業管理優化與業主權益保障實踐隊深入福建泉州、廈門、莆田等地,與業主、業委會成員、法院干警、律師及物業公司代表展開深度訪談,收集到一系列兼具實踐性與建設性的看法建議,為推動社區治理提質增效提供了重要參考。
業主心聲:盼權益落地 愿共治參與
實踐隊員吳思瑤深入福建泉州湖心苑進行調研。泉州湖心苑業主羅文輝表示,業委會在維護業主權益上作用顯著,但仍有提升空間。“希望業委會在公共資金使用、公共收益分配上更透明,在調解鄰里關系上更主動。”對于小區停車難題,他建議加強群眾監督,物業加密巡邏,發現違停及時通知車主,才能讓車位規范起來。他還提到,“多開展社區活動,及時傳達法律法規,能讓更多業主清楚自己的權利和責任”。

(實踐隊員吳思瑤采訪福建泉州湖心苑業主羅文輝)
業委會獻策:強機制、破壁壘,促透明共治
湖心苑業委會成員張景曌認為,業委會活力源于廣泛參與。“政府可鼓勵更多不同黨派、職業、年齡的業主加入,只要有奉獻精神,都該有機會為小區做事。” 她介紹,其所在小區公共收益(來自車輛場地費、廣告費)每季度通過公告欄、微信群公開明細,“全部用于公共維修和社區活動,堅持公益屬性,收益必須返還業主”。
針對停車緊張,張景曌表示,通過業主大會表決制定每月 80 元的收費標準,并控制車輛總量,“矛盾少了很多”。她還建議簡化維修資金使用流程,“效率提上去,才能及時解決業主的急難問題”。

(實踐隊員吳思瑤采訪湖心苑業委會成員張景曌)
司法與法律視角:明權責 補漏洞 強救濟
福建省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張得意團隊指出,物業糾紛多集中于物業服務合同及業主與物業的沖突。“業主起訴物業時,若涉及全體業主共有事項,需業委會經業主大會授權才行。”對于“已付款未登記”的準業主,他們明確“以房屋交付為身份認定標準,保障其合法權益”。
在公共收益侵權案件中,該團隊強調“合同約定、審計報告是關鍵證據”,并建議業主 “遵守物業規定,提升自身素質,多方合力才能改善服務”。

(實踐隊員吳思瑤前往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采訪)
福建省廈門市貝盈律師事務所陳珺律師坦言,業主維權最大障礙是舉證難,“關鍵證據多在物業手中”。她建議“細化對物業侵占公共收益的處罰,加大違規成本,同時推動收益信息全公開,讓業主監督更方便”。

(實踐隊員胡楊瀚采訪廈門貝盈律師事務所陳珺律師)
同所蘇清玲律師則關注業委會機制完善:“有些小區業委會不履職,卻沒強制罷免機制,建議擴大業主權利,能及時更換不稱職成員。”她表示,律所可每月進社區開普法講座、設咨詢崗,“讓業主懂法、會用法”。

(實踐隊員胡楊瀚采訪廈門貝盈律師事務所蘇清玲律師)
從業主到業委會,從司法機關到服務主體,多方共識清晰可見:業主權益保障與物業服務優化,需以透明化機制為基、以多元參與為要、以法治完善為盾。唯有各方協同發力,將建議轉化為具體行動,才能讓“小社區”充滿“大幸福”,繪就和諧宜居的民生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