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8月3日,西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西部強國絲路行”實踐團一行5人赴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市完成為期6天的暑期社會實踐。實踐團先后前往龜茲博物館、克孜爾尕哈烽燧遺址與蘇巴什佛寺遺址等6個實踐地。此次實踐活動旨在組織青年學生前往世界遺產地學習調研,積極參與絲路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自信促進宣傳,增強同學們對世界遺產價值的理解,提升文化自信,凝聚各方力量,深化對世界遺產價值的認知,探索絲路文化遺產保護及文旅融合的可行路徑。
7月25日,武克軍老師開展了社會實踐工作安排會議,會上特別強調了安全防護、應對措施、物資保障等事項。要求團隊成員要仔細認真,不畏艱苦,吃苦耐勞,代表學校展現專業素養,強調“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的青年擔當。
(7月25日社會實踐安排會議)
7月30日,實踐團抵達庫車市后,經短暫休整便投入到實踐中去。團隊首日行程覆蓋龜茲博物館、龜茲故城與清城墻遺址。在龜茲博物館,團隊系統考察了館藏大量石窟壁畫殘片及佛教造像,其展陳內容深刻展示了古龜茲獨特文化面貌,完整呈現了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畫卷。當日下午,團隊轉赴龜茲故城與清城墻遺址進行現場勘查與資料采集工作。調研期間庫車市突發強沙塵暴,風沙肆虐,環境惡劣。面對突發極端天氣,團隊成員迎難而上,為保障調研質量及影像資料的清晰完整,團隊成員多次頂風調整站位、反復優化拍攝角度。整個過程中,全體成員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圓滿完成了遺址現場所有預設的影像資料采集與調查任務,為次日深入世界遺產地持續開展科學調研打下了堅實基礎。
(清城墻遺址調研后團隊成員合影)
7月31日,團隊奔赴拜城縣,先后走進克孜爾石窟與克孜爾尕哈烽燧遺址進行調研。作為中國開鑿最早、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克孜爾石窟始鑿于公元3世紀,其燦爛的壁畫與佛教藝術在8至9世紀達到鼎盛,深深吸引了團隊成員的目光。盡管調研期間烈日當空、酷暑難耐,全體成員仍堅守一線,對遺址進行了高標準的影像采集和詳盡的文字記錄。
(克孜爾石窟調研合影)
隨后,實踐團抵達克孜爾尕哈烽燧。這座矗立在卻勒塔格山南麓鹽水溝口的漢代軍事遺址,作為絲綢之路上保存最完好的烽燧之一,歷經兩千余年風雨,至今仍以挺拔的土筑身形訴說著古代邊疆戍守的歷史。其獨特的夯土建筑與戈壁地貌相映成趣,成為研究漢代軍事通訊與絲路防御體系的關鍵實物,吸引著眾多研究者與游客前來探尋其承載的歷史密碼。
(克孜爾尕哈烽燧團隊合影)
8月1日,實踐團前往蘇巴什佛寺遺址開展深度考察。該遺址分東西兩寺,距庫車市區約23公里,曾是龜茲地區佛教活動的重要中心。出土的建筑遺跡與多語種文書為研究絲路時期的宗教文化交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團隊在現場對遺址全貌與細節進行系統拍攝和記錄,為后續學術分析積累了寶貴素材。
(團隊成員在蘇巴什佛寺遺址前合影)
通過多日調研,實踐團已完成專題視頻拍攝、問卷回收及多份口述訪談記錄,采集到豐富的一手資料。8月2日,團隊成員整理好所有材料,踏上了歸途。接下來將對影像資料進行整理與剪輯,撰寫調研報告。成員們一致認為,此次實踐不僅有效錘煉了他們的專業技能與團隊協作能力,更讓他們深切體悟到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及其保護使命。
此次暑期實踐是課堂知識向社會現場的延伸,更是對青年大學生責任感與旅游管理專業能力的全面檢驗。通過世界文化遺產地的調研,提升了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為絲路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青春力量。
文稿:武克軍、楊拴艷、張森,圖:王志鵬、蔡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