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近日,廣東財經大學“經”彩紅脈實踐團走進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開展了一場沉浸式研學活動。實踐團成員循著歷史足跡,在一件件珍貴革命文物中感悟井岡山斗爭精神,同時結合專業特色,圍繞紅色金融歷史展開針對性調研,讓紅色研學成為一堂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

實踐團成員在博物館研學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珍藏著數千件與井岡山斗爭時期相關的革命文物,系統展現了1927年至1930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創建到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實踐團成員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先后參觀了“序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恢復和堅持”等展廳,近距離接觸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

實踐團成員參觀博物館
一張泛黃的“井岡山工字銀元”拓片吸引了實踐團成員的駐足。講解員介紹,1928年5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茨坪創辦了紅軍造幣廠,鑄造發行“井岡山工字銀元”,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政權首次自主發行的貨幣,不僅解決了根據地的經濟困難,更打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封鎖,為革命斗爭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撐。實踐團成員認真記錄著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刻體會到紅色金融在革命斗爭中的重要作用。
一支銹跡斑斑的步槍、一把磨損的梭鏢,無聲地訴說著井岡山斗爭時期的艱苦歲月。講解員講述了紅軍戰士在缺衣少食、武器匱乏的條件下,憑借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頑強的斗爭意志,多次擊退敵人“圍剿”的英雄事跡。這些革命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激勵后人的精神財富,實踐團成員深刻理解了“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精神的豐富內涵。
結合本次研學主題《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色金融文獻整理與貨幣政策創新研究綜述》,實踐團成員還重點對博物館館藏的紅色金融文獻進行了調研。實踐團詳細了解了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色金融體系的構建過程、貨幣政策的創新實踐以及紅色金融對根據地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實踐團負責人表示,通過實地研學與文獻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團隊對井岡山紅色金融歷史的認識更加深入,為后續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研學結束后,成員們結合所見所聞,分享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革命文物故事,從“朱德的扁擔”到“紅軍的軍需處長”,從“井岡山的星火”到“紅色金融的初心”,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讓大家深受觸動。大家紛紛表示,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井岡山精神,是激勵當代青年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
此次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研學活動,讓實踐團成員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接受了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和精神洗禮。實踐團全體成員一致表示,將以此次研學為契機,深入學習傳承井岡山精神,從革命文物中汲取前進力量,從紅色金融歷史中感悟初心使命。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將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立志繼承英雄事業,賡續紅色血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貢獻青春力量,讓井岡山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實踐團成員參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