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賦能碧水守護
2025年7月5日至9日,成都大學陽光筑夢志愿服務隊踏上了一場以“水脈守護、青年擔當”為核心的“對話河長暑期實踐”征程。這支長期深耕環保領域、已入選四川生態環境志愿行動服務隊伍的青年團隊,在成都市龍泉驛區開展了為期5天的“三下鄉”暑期實踐。他們以實地調研、巡河護水、社區聯動等多元方式,將青春智慧與專業力量深度融入基層治水實踐,用實際行動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了鮮活的青年力量。
文化公園調研:以專業視角解碼水文化傳播
實踐首站,團隊將調研重心放在了西河街道、十陵街道的河長制文化公園。作為展示地方治水成果、傳播水文化的重要窗口,這兩座公園的宣傳實效直接關系到公眾對河長制的認知程度。依托成都大學環境科學、土木工程等優勢專業背景,志愿者們迅速進入“專業觀察員”角色,開啟了系統性調研工作。
在河長制文化公園內,志愿者們沿著展示長廊細致考察,從河長制歷史沿革的時間軸完整性,到治水技術展示板塊的專業術語密度;從本地典型治水案例的敘述清晰度,到宣傳標語的語言風格親民度,均納入記錄范圍。針對“海綿城市”等專業概念,團隊特別關注其是否結合本地小區改造案例以增強理解性。
除靜態觀察外,團隊設計了隨機訪談環節,圍繞“是否了解河長制”“遇到河邊垃圾是否會主動清理”等問題與不同年齡段游客交流。數據統計顯示,60歲以上受訪者中82%表示“聽說過但不了解具體內容”;30歲以下年輕人知曉率達75%,但實際參與過護水行動的不足30%。同時,通過連續兩天觀察,發現僅15%的游客會主動操作觸摸式宣傳屏,兒童游樂區附近的治水知識展板幾乎無人駐足。
經過三天調研梳理,團隊形成詳細評估報告,總結出公園建設兩大亮點:一是展示內容緊密結合龍泉驛區治水實踐,如東風渠綜合治理、陡溝河生態修復等案例,增強居民親切感;二是宣傳標語簡潔生動,“管好一盆水,護好一條河”“治水為了您,也靠您”等口號朗朗上口,易于傳播。報告同時指出亟待改進方向:互動體驗設施僅占現有展示設施的12%,難以有效吸引公眾參與;針對青少年的科普內容不足,僅占總內容的8%,不利于培養下一代護水意識。這些發現為當地文旅部門優化水文化宣傳形式提供了精準參考。
專項巡河行動:用腳步丈量責任,用數據支撐決策
隨著實踐深入,團隊從“觀察員”轉變為“實踐者”,在民間河長帶領下開啟“實戰模式”。7月7日至8日,志愿者們先后奔赴洪安鎮河岸沿線、洛帶溪流域開展3次專項巡河行動,用腳步丈量每一段河岸,用專業守護每一寸碧水。
每次巡河前,團隊都會提前學習河道巡查要點,確保工作有方向、有重點。清晨的洪安鎮河岸,志愿者們攜帶垃圾袋、一次性手套、垃圾夾等工具沿河岸清理垃圾,塑料瓶、食品包裝袋、枯枝敗葉等均被一一收納。經過兩小時清理,原本散落垃圾的河岸變得整潔,河面漂浮物也被打撈干凈,河道“顏值”煥然一新。
志愿者們的角色遠不止“清潔工”。在洛帶溪流域巡河過程中,他們化身專業“監測員”,手持便攜式水質檢測設備,現場測定水體pH值、溶解氧、濁度等關鍵指標,并實時上傳至成都市環保數據平臺,為環保部門掌握水質變化、制定治水決策提供科學支撐。
巡河過程中,志愿者們保持敏銳觀察力。在洪安鎮某段河岸發現隱蔽排污口排放渾濁液體,立即拍照記錄具體位置和排放時間;在洛帶溪下游發現一處因雨水沖刷導致的2米長河岸破損,詳細測量破損范圍并記錄周邊植被生長情況。三天巡河行動中,志愿者們共清理垃圾12袋,完成水質檢測28組,發現并記錄排污口3處、河岸破損2處、亂堆亂放現象5起,形成包含18項問題的清單,已提交給當地河長制辦公室。
實踐日記中記錄著對治水工作的深刻感悟:治水并非遙不可及,每一段河岸的整潔都需要用心守護,清理過的河道變清澈、檢測數據為治水提供幫助時的成就感,是其他事情無法替代的。
社區聯動創新:讓護水理念扎根基層
“治水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每一位居民的事。”為讓護水行動從“志愿行為”轉變為“全民自覺”,團隊創新打造“河流+社區衛士”志愿服務模式,在石靈社區、和平社區開展了一系列接地氣、有實效的活動。
7月8日清晨,石靈社區河岸旁的“凈灘巡河”活動吸引30多位居民參與,涵蓋年過六旬的老人和放假在家的學生。活動分為三組,分別負責清理河岸垃圾、打撈水面漂浮物、記錄河道情況。經過兩小時努力,共清理垃圾8袋,居民們的熱情參與讓志愿者深受感動。 “河流+社區衛士”模式成效逐步顯現。僅5天時間,團隊在兩個社區組織活動4場,參與居民達120人次,發放護水手冊300余份。更重要的是,該模式激發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讓“共護碧水”理念在社區扎根。石靈社區居委會表示,此前組織護水活動報名者寥寥,如今居民主動詢問活動安排,變化顯著。該模式也為其他區域的社區護水工作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青春擔當書寫治水答卷
5天的“對話河長暑期實踐”轉瞬即逝,但成都大學陽光筑夢志愿服務隊留下的足跡格外清晰。在河長制文化公園,他們用專業視角挖掘宣傳短板,提出6條改進建議;在巡河現場,他們用腳步丈量20余公里河岸,用科學數據為治水決策提供支撐;在社區里,他們用耐心傳遞護水理念,帶動百余名居民參與護水行動。

實踐過程中,團隊不僅收集到涵蓋文化宣傳、水環境問題、治理成效的第一手資料,更通過與民間河長的深入交流、與當地群眾的暖心互動,真切感受到基層治水的復雜性。治水不僅要解決技術難題,還要改變人們的觀念;不僅要考慮生態保護,還要兼顧經濟發展與民生需求。這些認知讓志愿者們深刻理解到,河長制的落實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實踐結束后,團隊將調研數據、問題清單、改進建議匯總成《龍泉驛區河長制實踐青年觀察報告》,提交給當地生態環境局和河長制辦公室。報告中提出的“增設青少年水科普互動區”“建立社區護水積分制度”等12項建議,已得到相關部門的積極回應,部分建議將在下半年的治水工作中逐步落實。
“這次實踐讓我們明白,青年參與治水不僅是責任,更是使命。”團隊總結道。未來,成都大學陽光筑夢志愿服務隊將持續關注龍泉驛區的治水進展,通過線上宣傳、返校分享等方式擴大實踐影響,并計劃與當地建立長期合作機制,讓“對話河長”的青春行動延續下去,用持續的擔當守護碧水清波,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青年力量。
此次“對話河長暑期實踐”,不僅是一次環保行動,更是一堂生動的社會實踐課。它讓青年學子在親身體驗中理解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層意義,也讓基層治水工作收獲了來自青春力量的智慧與活力。正如志愿者們在實踐總結中所寫:“每條河流都承載著一方水土的記憶,守護河流,就是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青春的腳步會繼續沿著河岸前行,用熱愛與專業,讓每一滴水都清澈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