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普法接地氣紅色教育潤人心
——多地開展特色基層宣傳活動助力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
近日,從黃河故道到黔北山鄉,再到揚子江畔,三場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基層宣講實踐活動相繼舉行。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暖風外聯部成員以“文化、法治、紅色”為關鍵詞,用群眾語言講群眾故事,讓黨的創新理論、法治理念與紅色基因在田間地頭、文廟古建、城市展館里落地生根。
河南浚縣:"戲曲普法"進鄉村法治宣傳入民心
8月7日,河南省鶴壁市浚縣婦聯在東沙里村創新開展"法治宣傳進基層"活動,通過"理論宣講+戲曲普法"模式惠及群眾200余人。活動在露天場地設立宣講點,普法宣傳進基層法治意識入人心。

圖為志愿者與當地婦聯合照田穎萱供圖
活動中,大學生志愿者結合婦聯提供的鄉村常見法律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開展專題講座,圍繞土地糾紛、婚姻家庭、電信詐騙等村民關切的問題進行解讀。“比如村里有人借錢不還該怎么辦?”“老人的贍養義務如何界定?”志愿者們通過情景模擬、互動問答,讓法律知識從書面走向生活。與此同時,婦聯工作人員向村民發放《民法典》簡易讀本、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手冊等資料,累計發放普法材料300余份,現場解答法律咨詢50余人

圖為志愿者給村民發放相關資料田穎萱供圖
同時,志愿者們深入田間地頭,在玉米地旁的農戶聚集區開展"一對一"精準普法。通過"小板凳議事會"的形式,以"李增家土地糾紛"等真實案例進行以案釋法,重點講解財產公證、電信詐騙等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此次活動實現了從集體宣講到文化表演再到田間入戶的"三級跳"式普法覆蓋。針對鄉村老年群體特點,采用方言、戲曲等本土化表達方式,讓法治宣傳更接地氣、更入民心。在黎陽街道巾幗“燕”黨的創新理論村民們表示:“這樣的普法形式很接地氣,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實用的法律知識。”“以后遇到問題知道怎么用法律保護自己了。”

圖為“小板凳議事會”現場圖田穎萱供圖
貴州湄潭:紅色文化薪火傳文廟里講好西遷故事
8月9日,江蘇科技大學學子在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文廟,"探尋歷史印記,傳播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生動展開。在“浙大師生在賽源井服學水府戲”展板前,志愿者陳鑫為大家講述了竺可楨帶領師生鑿井取水、以戲臺為教室的往事。“沒有黑板,就用木炭在石壁上寫字;沒有教材,就手刻蠟板油印。”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定格了師生們在井邊排演水府戲的瞬間,引來觀眾駐足凝視。“條件艱苦,卻沒人喊苦,這就是信仰的力量。”陳鑫說到。

圖為志愿者講解具體事跡陳鑫供圖
展柜中陳列著1944年浙大在湄潭出版的《思想與時代》期刊復制品。志愿者們對文獻進行逐頁解讀:“刊物封面印著‘求是精神’四字,竺校長親自撰寫發刊詞,呼吁‘科學救國’。”透過放大投影,觀眾清晰看到紙張纖維與鋼筆字跡,仿佛觸摸到那段用信念點燃的歲月。
宣講尾聲,志愿者們在文廟大成殿前開設“流動小課堂”,用通俗語言向多名小學生講述“竺爺爺搬家”的故事。“為什么搬家?”“因為要保護書和實驗儀器!”孩子們爭相回答。志愿者將手繪明信片贈予答對問題的小朋友,卡片背面印有浙大西遷路線圖,鼓勵他們把故事帶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這些故事讓我們感受到先輩的堅守,更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一名參與者感慨道。

圖為志愿者與小朋友的合影陳鑫供圖
江蘇鎮江:探尋地方紅色根脈
8月12日,團隊成員吳與同對鎮江文化提前進行一些了解與準備工作,通過查詢鎮江古地名,搜索鎮江歷史文化,翻閱鎮江歷史文化相關書籍,對鎮江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圖為查詢的鎮江地名演變吳與同供圖
活動過程中,隊員吳與同等人先參觀了博物館南館,了解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鎮江歷史,重點探討了鎮江人民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和抗日戰爭中的抗爭,體會了鎮江人民在外敵入侵面前的歷史作用。

圖為志愿者觀看鎮江抗日歷史吳與同供圖
另外,隊員們還以時間為線索,梳理了鎮江近代史時間線,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每一個板塊都承載了中國近代沉重的歷史,無不再告訴后世子孫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必要性。

圖為鎮江博物館北固英烈吳與同供圖
最后,我隊成員參觀了鎮江地方方志館,重點了解了鎮江近現代國家發展歷程,上至大國重器,下至醫療民生,無不體現了一代代鎮江人的拼搏精神,在展覽的最后,方志館展示了大量艱苦奮斗,熱愛祖國的鎮江人,對我們此次活動具有非常強的紅色教育意義,影響深遠。"這次實踐讓我們從歷史中汲取了力量,更堅定了文化自信。"隊員吳與同表示。

圖為院旗于博物館合照吳與同供圖
從豫北鄉村的戲曲普法到黔北文廟的紅色宣講,再到鎮江青年的歷史研學,江蘇科技大學學子以創新形式推動黨的理論、法治觀念和紅色文化深入基層。這些活動既貼近群眾需求,又彰顯文化魅力,為鄉村振興和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