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豆腐“C位”出圈!00后大學生“三下鄉”交出營養與安全雙重答卷
“薪火相傳”食院研學探訪實踐團隊以“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為主線,奔赴遼寧錦州,圍繞海參、豆制品兩大民生食材,完成調研—研學—宣講—反饋的閉環實踐,用專業所學為產業升級與百姓餐桌安全貢獻青春方案。
調研先行,把準市場脈搏
7月15日至17日,30名師生頂著35℃高溫,在社區廣場、早市、商超門口“擺攤”問卷,線上線下共回收有效樣本167份。結果顯示:48.6%受訪者對海參營養價值“一知半解”,54.2%擔心“吃多會上火”;豆制品方面,70.5%把“安全”列為首選,但仍有47.7%消費者不會分辨“非轉基因”標識。一條條數據,被實時標注在“民生痛點圖”上,成為后續研學的“作戰圖”。
圖為“薪火相傳”食院研學探訪實踐團進行市場調研現場照片
進廠研學,把課堂搬進車間
7月18日,團隊走進達蓮食品有限公司,依次探訪蒸煮、腌制、干燥、分選等12道工序。在冷藏發制間,同學們發現車間溫度恒定在2-4℃,比國標低2℃,企業解釋“降溫1℃,海參蛋白就多保留1.7%”。
7月21日,團隊轉戰錦州億和豆業有限公司。從原料倉到全自動豆漿線,同學們邊看邊記:大豆浸泡8小時、磨漿120目過濾、煮漿105℃瞬時殺菌……總經理賀瑛現場出題:“怎樣讓老豆腐既保留豆香又減少澀味?”同學們當晚就在實驗室做起對比實驗,通過添加0.03%食用鹽、調整pH值至6.4,成功把澀味指數降低18%,得到企業“技術小錦囊”的肯定。
圖為“薪火相傳”食院研學探訪實踐團在達蓮食品有限公司研學
社區宣講,讓科學飛入尋常百姓家
7月24日晚,錦州北方明珠小區廣場燈火通明。四位“00后”宣講員輪番登臺:袁銘玉端出自制“豆腐三吃”——香煎豆餅、豆乳布丁、豆渣饅頭,居民現場掃碼領菜譜;王笑盈用一次性塑料杯泡發海參,10分鐘完成“懶人教程”;佟雪把家用冰箱分區貼上“紅黃綠”標簽,教大家告別“塑料袋亂燉”;紀清琪則拿出一只燒黑的電煮鍋,警示燃氣安全。接地氣的語言、看得見的實驗,讓居民掌聲笑聲不斷。68歲的劉奶奶拉著同學的手說:“原來海參泡24小時就營養流失,今晚回家就試試新方法!”
圖為“薪火相傳”食院研學探訪實踐團在北方明珠小區開展宣講活動
雙向奔赴,把建議寫進企業計劃書
實踐團并未止步于“我講你聽”。7月25日至26日,同學們再次入戶隨訪,整理出“海參小包裝”“即食豆干組合裝”等12條產品微創新建議,形成《社區需求清單》反饋企業。
圖為“薪火相傳”食院研學探訪實踐團各項活動合影
“曾經,課本上的蛋白質變性是一個枯燥名詞;如今,它化作車間里一縷蒸汽、社區里一聲叮囑,最終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一份安心。”實踐團團長蘇立娜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段話。正如團隊口號所言——“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學問做進心坎里”,這群青年學子正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專業點亮民生,讓“薪火”在鄉村振興的熱土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