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蘑”法師:青春賦能興華村三產融合實踐錄
2025年7月,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交通學院請“菌”出山小隊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號召,深入紹興市柯橋區興華村,扎實開展鄉村走訪調研活動。小隊緊扣產業發展需求,策劃實施了一系列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實踐活動,以青春之力深耕鄉土,用務實行動為鄉村發展注入智慧動能,在田野間書寫助力振興的生動篇章。
一、初探興華:尋訪菌菇之鄉的振興密碼
興華村地處紹興柯橋湖塘街道,四面環山,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近年來大力發展菌菇產業與鄉村研學。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我們深入田間地頭,探訪共富工坊基地,見證姬菇、猴頭菇、羊肚菌等特色菌菇的人工規范化種植。
零污染種植
興華村采用傳統生態農法,打造綠色健康的“野味”菌菇品牌,當地通過“小麥+高粱”套種和“酒糟養菌、廢料肥田”循環模式,天冷時種植低溫菌菇,天熱時拆掉大棚種植水稻。菌稻輪作,使得一田有了兩用,“冬閑田”變成了“致富田”。被授予現代農業技術基地,菌糧綜合循環利用示范基地。興華村致力于產業振興推動強村富民,電力部門為菌菇基地量身定制“全電種植”方案。
湖塘街道是中國最大的黃酒生產基地之一,每年釀造季都會催生大量酒糟。這些飽含營養的“釀造余珍”,經科學處理后,恰成菌菇培植的優質養料;而菌菇培育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又能搖身變為輪作水稻的天然有機肥——套循環相生的生態鏈條,在此悄然流轉。
農旅融合
近年來,當地深挖自身產業特色,積極探索農旅融合新路徑,將種植、采摘體驗與研學課程巧妙結合,精心打造“菌菇主題“鄉村旅游”新路徑。這條創新的旅游線路,不僅為鄉村帶來了人氣,更助力了鄉村產業的多元發展。
二、躬身實踐:當大學生遇上“蘑”法工坊
沉浸式實踐學習
我們卷起褲腳跟隨村干部在種植基地學習菌包的種類、生存環境、溫濕度調控,了解從菌絲萌發到豐收的全過程。
文創賦能產業升級
興華村打造共富工坊,陳列了當地多樣化的菌類產品、包裝盒還有鑰匙扣等文創周邊。
酒香里的共富密碼
步入浙原初酒廠,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作坊里的空氣里,滿是酒糟二次發酵的香味。不像頭回發酵那樣沖,倒帶著點溫吞的醇厚,混著淡淡的米香,慢悠悠地往人鼻子里鉆。村干部告訴我們,浙原初酒業主營浙原初白酒銷售、商務定制、原酒封壇等業務。秉持生態理念,走三產融合之路,打造白酒生態產業園,控股農業公司、合作社及教培機構,3000畝高粱種植基地與省農科院深度合作,攻堅產業難題。
品牌堅守“自然發酵、零添加”,以傳統工藝釀就清雅醇和的精品白酒,深耕浙江白酒文化傳播,登陸全國糖酒會,多渠道宣傳,獲“省酒類優秀新品”“非遺博覽會金獎”等榮譽。
浙原初致力于填補浙江白酒全國知名度空缺,堅守初心釀本真味道。來浙、尋原、見初心。
三、結語
此次紹興市柯橋區興華村的調研之行,讓我們真切觸摸到這片土地涌動的產業活力與創新脈動。從循環相生的菌稻輪作基地,到酒香浸潤的高粱酒坊,興華村正以“點石成金”的智慧變廢為寶,編織著鄉村振興的新圖景:黃酒糟化身菌菇沃土,菌菇廢料反哺良田,高粱田釀出醇厚佳釀,一條綠色產業鏈在此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然而,產業規模穩步擴張的同時,產品包裝的標準化塑造與品牌內涵的深度挖掘,仍是亟待攻堅的課題。正如興華村沈建強書記所言:“小山村要走差異化品質路線”。我們愿以青春創意為筆,為農產品價值躍升勾勒共富輪廓——讓每一份山野風物都承載匠心故事,讓每一款鄉土特產都彰顯地域標識。期待與興華村并肩同行,讓“創意讓鄉村更美好”的大賽理念,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扎根生長、綻放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