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14日,海南省定安縣黃竹鎮南海學校迎來了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愛心支教行·夏日暖童心”教育關愛服務團。在為期十天的暑期支教中,26名大學生支教老師不僅為該校學生帶來了植物拓印、科普等多元課程,更以音樂課為載體,通過學習、教唱、舞臺表演等形式,讓鄉村孩子們在歌聲中突破自我,實現了從羞澀怯聲到自信綻放的成長蛻變。
課堂上的破冰:從低頭沉默到指尖躍動
“左手代表著方向,它不會像困難低頭;右手代表著希望,它不會為挫折發愁——”7月6日上午,南海學校三年級教室傳出《左手右手》的旋律,支教老師正舉著雙手示范動作。當她詢問“誰想試著領唱”時,教室里瞬間安靜下來,學生們紛紛低下頭,只有小杰的手指在課桌下悄悄模仿手勢。
這是支教團開設的第一堂音樂課。支教老師發現,鄉村孩子對音樂充滿渴望卻不善表達:播放《喜羊羊與灰太狼》動畫插曲時,后排女生的腳尖會跟著節奏點地;提到《小星星》,有學生能準確哼出旋律卻不敢開口。“他們不是不會,而是缺少展示的勇氣。”支教老師在教學心得中寫道。
針對這一情況,支教老師們調整教學方案,將歌詞與生活場景結合——“左手像回家的路,右手像照亮路的燈”,讓學生在互動中放松。7月8日的課堂上,二年級學生小宇率先打破沉默,主動領唱英文歌《Little Star》,盡管聲音有些微弱,卻讓全班同學自發響起掌聲。

學生在音樂課上初步練習
舞臺上的綻放:從顫抖發聲到自信領唱
7月13日下午,南海學校文藝匯演的舞臺上,《左手右手》的旋律再次響起。32名學生排成整齊的方陣,左手劃出弧線如浪潮翻涌,右手托起似朝陽初升。前排領唱的小杰聲音雖略帶顫抖,卻清晰唱完每一句歌詞,動作標準有力——這個三天前還因害怕表演躲進廁所的男孩,此刻眼神明亮,滿臉堅定。

音樂課堂上孩子們認真跟練
這場演出是音樂課成果的集中展示。支教老師們提前三天組織排練:每天課后留1小時指導動作,利用課余時間幫學生糾正發音,甚至為害羞的孩子設計“分組輪流領唱”的環節。“小浩總忘詞,我們就把歌詞貼在他的手背上;小杰緊張到跑調,我們就在臺下舉提示卡。”支教老師說。

學生為文藝匯演做準備
匯演中,英語歌《Little Star》的合唱贏得滿堂彩。學生們用稚嫩卻清晰的發音完成演唱,小杰作為領唱,每一個單詞都咬得格外認真。四年級學生表演的情景劇《沒頭腦和不高興》穿插了配樂,一年級還演唱了《左手右手》片段,整個校園沉浸在歌聲與歡笑中。

學生文藝匯演現場
“孩子以前見人就躲,現在敢在臺上唱歌了。”臺下,小浩的媽媽舉著手機錄像,鏡頭里的兒子正隨著節奏擺動,“老師說他音樂課總問‘能不能多練一遍’,原來偷偷下了這么多功夫”。
歌聲里的種子:從十天課程到長久影響
這場以音樂為載體的教育實踐,帶來了可量化的改變。音樂教育像一把鑰匙,不僅打開了孩子們的表達欲,更讓支教團成員們看到鄉村孩子對多元課程的迫切需求。
對鄉村教育而言,這樣的實踐填補了藝術教育的缺口。南海學校岑運數主任坦言,“支教團帶來的互動式、創作型音樂教學,讓孩子們深切體會到音樂中的樂趣,這種體驗激發的不只是興趣,更是主動探索的勇氣”,“這正是鄉村教育最需要的內在動力。”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模式的啟發。支教團將高校藝術教育資源與鄉村需求結合,探索出“音樂+學科融合”的教學路徑——如科普課上的龍血樹順口溜,既鞏固了科學知識,又鍛煉了表達能力。這種模式為鄉村教育提供了借鑒:高校志愿服務可成為補充鄉村教育資源的重要力量,而音樂等藝術課程,能成為撬動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支點。(通訊員 田忻玉 李佳芯 賈林 田鑫 葛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