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求,8月19日至20日,以“數字賦能鄉村產業,紅色傳承賡續血脈”為主題的實踐團深入山東諸城基層一線,先后走訪華山農林萬畝榛子種植示范基地、碧芽春茶業園、諸城博物館及諸城恐龍博物館,通過實地調研與人文考察,探尋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在歷史傳承與現實發展的交融中凝聚青春力量。
8月19日上午,實踐團首站走進華山農林萬畝榛子種植示范基地,聚焦榛子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示范基地內榛林郁郁蔥蔥,飽滿的榛果掛滿枝頭,一派豐收景象。實踐團成員與林間忙碌的采收農民深入交流得知,當前正值榛子成熟采收關鍵期,農民已連續作業二十余天:早熟榛子外殼自然泛黃,達到最佳采摘標準;晚熟品種則青翠飽滿,仍在旺盛積累養分。值得關注的是,基地在榛子采收、修枝等農忙時節,會大量吸納周邊村民參與生產,既精準解決了季節性用工難題,又有效帶動當地村民就地就業增收,為區域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活力。

(圖1 實踐團成員實地考察示范基地)
當日下午,實踐團來到以高緯度優質茶葉聞名的北方茶企——碧芽春茶業,圍繞茶葉產業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展開調研。面對當前茶葉市場的競爭挑戰,企業負責人劉相華坦言,品牌影響力不足是制約企業及同類茶企發展的主要瓶頸,導致在銷售競爭中難以占據優勢。但他對產業前景充滿信心:“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談及破局方向,劉相華重點指出,抹茶產品是極具潛力的新增長點,傳統茶企需在堅守品質與文化內核的同時,積極探索年輕化、多元化的創新之路。隨后,實踐團深入茶園考察,了解到該茶園始終堅持綠色生態種植模式,全面采用秸稈還田等有機施肥方式,堅決杜絕化肥使用,這種原生態管理不僅保障了茶葉的天然品質,更孕育出香氣濃郁、滋味醇厚的上乘茶品。

(圖2 實踐團成員與碧芽春茶廠負責人劉相華交流)

(圖3 實踐團成員進入茶園實地考察)
8月20日上午,為深入挖掘諸城地域歷史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脈,實踐團首先前往諸城博物館。作為展示諸城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該館館藏文物涵蓋多個歷史時期,系統呈現了諸城從古代至近代的發展軌跡。團隊重點考察了古代雕塑、書畫及生活器物三大展區:古代雕塑展區匯聚從漢代陶俑到明清木雕的各類作品,為諸城古代雕塑技藝傳承提供了鮮活實物參照;書畫展區陳列著明清至近現代本土文人的佳作,書法涵蓋行書、楷書等書體,繪畫則涉及花鳥、山水等題材,筆墨間兼顧寫意抒情與寫實描摹;生活器物展區聚焦古代諸城日常與禮儀用具,包括青銅禮器、陶瓷生活器具、骨器等,從中可清晰感受到當地文化人與民間創作者的藝術表達,以及不同時期諸城古老文化的傳承脈絡。

(圖4 實踐團成員參觀諸城博物館)
隨后,團隊前往諸城恐龍博物館及龍立方展館、中國角龍館、中國甲龍館開展調研。諸城恐龍博物館作為國內縣級市中規模領先、特色鮮明的恐龍主題專業博物館,以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為核心,構建起集化石展示、科學研究、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展陳空間,成為了解諸城恐龍文化及古生物歷史的重要窗口。博物館通過展板、地層模型等形式,系統梳理了諸城恐龍化石群與地域地質構造的關聯,并結合地方史志與考古發現,生動揭示了恐龍文化對地域品牌塑造、科普旅游發展的推動作用。

(圖5 團隊成員觀察館內化石化石)
此次基層實踐調研中,團隊成員既親眼見證了鄉村振興帶來的深刻變革,也在旅游文化與歷史傳承中接受了精神洗禮。大家深刻認識到,推動鄉村振興既要依托科技創新為產業注入新動能,也要從深厚文化底蘊中汲取信念力量。作為農大學子,更需將實踐中的思考與啟發轉化為服務鄉村、奉獻國家的實際行動,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展現青年擔當、書寫青春篇章,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源源不斷的智慧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