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長治醫學院“力行求真,深耕求實”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團隊前往淮海醫院淮海社區,開展健康義診與科普宣傳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幫扶,踐行青年醫者社會責任。7月2日,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團隊前往劉伯承工廠參觀學習紅色文化。活動旨在響應國家"三下鄉"號召,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同時提升醫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一、臨床實踐求真知,青春力量惠民生——長醫學子三下鄉醫療服務紀實 7月1日至7月7日,一支由10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組成的“力行求真,深耕求實”三下鄉實踐團隊在長治醫學院附屬淮海醫院開展醫療惠民服務。第一次走進長治醫學院附屬淮海醫院,實踐隊員便被其獨特的醫療服務系統所震撼。門診大廳里,電子叫號系統與人工導診臺并行不悖,現代醫療的精準高效與傳統服務的溫情脈脈在此完美交融。走廊墻面上,"厚德精業,濟世報國"的院訓與患者感謝信相映成趣,訴說著這所醫院對技術與人文的雙重追求。這種專業與溫情并重的醫院文化,讓他們對未來的從醫之路充滿向往。
內科診區內,實踐隊員跟隨著主治醫師的步伐穿梭于病房之間。醫生們耐心的詢問、細致的觀察,以及查房后一絲不茍的登記,在這群志愿者心間埋下了一顆深深的火種。
外科診區內,實踐隊員跟隨著外科副主任趙老師進入手術室觀摩。從踏入限制區前的更衣消毒,到器械護士精準、無聲的器械傳遞,實踐隊員深刻體會到外科無菌操作規范是保障患者安全的生命線,是“求真”精神在感染控制層面的具象化。而外視鏡上細致入微的膽囊切除更是讓實踐隊員明白外科手術的成功與否應立于青蘋之末,不可有毫末之差。
中醫診療區內,實踐隊員跟隨主治醫生從望聞問切4個角度全面觀察了中醫療法。醫生將中醫養生知識繪制成圖文并茂的科普資料,現場指導患者掌握簡單的穴位按摩和食療方法。實踐隊員也在中醫針灸療法中獲取了一定的知識儲備。
"學生們的加入為醫院帶來了新的氣象。"醫院工作人員表示。據觀察,在學生參與服務期間,醫患溝通質量明顯提升,門診服務效率也有所提高。
這次實踐讓實踐隊員收獲頗豐。他們表示,通過參與實際診療工作,課本上的醫學知識變得更加鮮活。更讓他們欣慰的是,許多患者用質樸的方式表達了對這些"白大褂"的感謝與認可。院校協同的實踐模式展現出獨特價值。這種將課堂學習與臨床服務相結合的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也為醫院服務注入了青春活力
這支年輕的隊伍用實際行動證明,醫學生的青春力量正在成為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新動能。他們的實踐為醫學教育創新和醫療惠民服務提供了有益探索。
二、社區服務暖人心,健康守護踐初心——三下鄉志愿服務隊基層惠民側記 在為期七天的志愿服務中,長治醫學院三下鄉服務隊的10名志愿者分批深入淮海社區衛生站,充分發揮醫學專業優勢,開展了一系列暖心便民服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踐隊員協助開展疫苗接種工作,承擔預檢分診、信息錄入、留觀巡視等任務,累計服務500余人次,有效緩解了基層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針對社區老年群體,實踐隊員還上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測量血壓、血糖,并建立健康檔案20余份。
在辦公室,實踐隊員發揮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歷時7天完成了近千份居民健康檔案的電子化錄入和分類整理工作,使社區健康檔案管理更加規范化、智能化。服務期間,實踐隊員還走訪了50余戶家庭,通過發放宣傳手冊、現場講解等方式,向居民普及慢性病防治、傳染病預防等健康知識,惠及群眾200余人。
"這些醫學生不僅專業素質過硬,服務更是周到貼心。"社區王主任如此評價。此次志愿服務活動,既為社區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也讓青年學子在基層實踐中錘煉了本領、增長了才干,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醫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三、軍工精神薪火傳,新青年接力新時代——參觀劉伯承工廠紀實 7月3日,長治醫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走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伯承工廠舊址,在這座被譽為"人民兵工搖籃"的抗戰遺產中,開展了一場跨越八十年的精神對話。
推開劉伯承工廠斑駁的木門,時光仿佛倒流至1942年。這座由劉伯承元帥親自籌建的兵工廠,在抗戰最艱苦時期創造了"年產步槍超萬支、子彈百萬發"的奇跡。講解員指著一臺布滿歲月痕跡的車床介紹:"當時全廠僅有17臺機床,其中12臺是靠繳獲日軍設備改造的。"
在"一切為了前線"的標語墻前,隊員們久久駐足。展柜里泛黃的生產記錄本上,鋼筆字跡仍清晰可辨:1943年8月,青年突擊隊用算盤計算彈道數據,將炮彈合格率提升至92%;1944年春,工人們用煤油桶改裝的坩堝,"土法煉鋼"產出特種鋼材。玻璃展臺下,一套銹跡斑斑的鉗工工具格外醒目——這正是當年工人們手工加工槍管膛線的見證。
當隊員們還沉浸在歷史震撼中時,一陣機械運轉聲將視線引向現代展區。智能機械臂正在復刻"八一式"馬步槍的3D模型,激光雕刻機在鈦合金板上精準銑出當年兵工廠的廠徽。這種強烈對比讓臨床醫學專業李同學感慨:"80年前前輩們靠手工打磨每個零件,今天我們已能用納米技術制造人工關節,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脈相承。"
在互動體驗區,看著虛擬影像中青年工人們布滿老繭的雙手,王同學在實踐日記中寫道:"他們用血肉之軀鑄就軍工長城,我們更要用智能手術刀守護生命防線。"
參觀尾聲,一場特殊黨課在廠史館展開。講解員指著墻上的"吳運鐸班組"照片說:"當年他們冒著硝煙修槍械,現在你們面對的是沒有硝煙的戰場。"這句話讓隊員們陷入沉思——在5G遠程醫療演示屏前,在微創手術模擬器旁,醫學生們重新理解了"把一切獻給黨"的時代內涵。
離開展館時,夕陽為老廠房的青磚鍍上金邊。那臺見證歷史的德國造銑床,正與隔壁數字化車間的新設備交相輝映。講解員總結道:"這次實踐不僅是一次歷史教育,更是一次職業信仰的洗禮。作為未來醫者,你們要像當年軍工人那樣,用科技賦能仁心,讓紅色基因在白衣戰袍上煥發新光。"
七日光陰短,淬煉志愈堅。當實踐的足音在淮海社區衛生站的溫馨笑靨中沉淀,在劉伯承工廠鋼鐵意志的余溫里升華,更在淮海醫院守護生命的前沿陣地淬火成鋼,長治醫學院青年學子的行囊已滿載超越時空的精神饋贈。那些從歷史深處奔涌而來的紅色血脈,已如無聲春雨,悄然注入青春心田,化為新時代長征路上不竭的澎湃動能???,前方是科技賦能下生機勃勃的健康中國圖景,是基層治理現代化升騰的和諧炊煙,是制造強國挺起的鋼鐵脊梁。我們將以聽診器為沖鋒號,以白大褂作征衣,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熊熊燃燒。太行山的松濤作證,濁漳河的晨光銘記:這趟紅色追尋,絕非終點,而是將信仰火炬更高擎起的起點——青春之我,必將以奮斗為筆,在民族復興的壯闊畫卷上,揮灑出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時代的璀璨篇章!
作者:桓亞楠,石明冉,翟兆欣
來源:長治醫學院“力行求真,深耕求實”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