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南京,暑氣蒸騰,中山陵景區內松柏郁郁蔥蔥,游人絡繹不絕。南京財經大學“筑夢青春”團隊的志愿者們奔赴于此,開啟暑期 “三下鄉” 實踐活動。從破曉到黃昏,志愿者們以汗水為墨、微笑為彩,為這座承載厚重歷史記憶的景區,添上溫暖青春底色,讓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的志愿精神,在實踐里愈發熠熠生輝。
前期籌備:培訓賦能,蓄勢待發
活動開啟前,志愿者們早早來到匯愛坊 —— 專注助殘的志愿活動基地。在這里,系統培訓有序開展,為志愿服務筑牢基石。景區講解員深度講解中山陵:從建筑布局的精妙,到歷史背景的厚重,再到孫中山先生偉大革命事跡的回溯,讓同學們對這片土地的歷史意義,有了初步認知。
而針對志愿服務實操,培訓聚焦游客引導細節:明確注意事項,梳理應急處理流程,傳授以溫和方式勸導不文明行為的技巧。同學們認真聆聽、積極互動,將知識內化于心,為即將開啟的服務,做好充足準備。
崗位實踐:各司其職,傳遞溫暖
培訓結束,志愿者們迅速奔赴崗位,開啟服務接力。后勤組志愿者,化身 “搬運俠”,積極收納、搬運各類物品,往返穿梭間,保障物資供應順暢;匯愛坊內,接待組志愿者專注物資填充,用細心讓每一份儲備恰到好處,面對游客咨詢,耐心傾聽、熱情回應,以真誠笑容搭建溝通橋梁;室外服務的志愿者,堅守環境維護與游客幫扶一線,他們穿梭在陵道,清掃垃圾、維持整潔,遇到游客問路、求助,及時伸出援手,用行動詮釋 “互助” 內涵。
特色行動:環保融入,踐行擔當
志愿服務中,志愿者們創新融入 “環保理念”。他們隨身備好垃圾袋,利用換崗間隙,沿陵道拾撿紙屑、塑料瓶。七月暑熱難耐,額頭汗珠滾落,紅色志愿馬甲反復被汗水浸濕、又被山風烘干,鹽漬漸漸附著其上,可沒人喊苦喊累。這一舉動,不僅讓景區環境更潔凈,更以實際行動,向游客傳遞 “愛護歷史遺跡、守護生態環境” 的理念,帶動更多人關注環保、踐行環保。
心得分享:收獲成長,感悟使命
六天志愿服務,短暫卻深刻。離崗前,志愿者圍坐分享,滿是觸動與成長。
有同學感慨 “被需要是一種幸福”,助殘服務里,看到殘障人士因自己的幫助,露出欣慰笑容,真切體會到付出的價值;有人談到,深入了解殘疾人處境后,深知微小幫助也能點亮希望,疲憊因這份意義,消散如煙;還有同學說,通過此次活動,對中山陵歷史意義的理解,從課本文字,變為親身實踐后的厚重感悟,“革命先輩的奮斗、歷史的傳承,不再遙遠,我們站在這里服務,就是與歷史對話,接過傳承的接力棒”。
總結展望:傳承精神,延續熱愛
活動尾聲,志愿者們拍照留念,定格這段難忘的青春旅程。此次實踐,志愿者們收獲頗豐:不僅加深對歷史文化的敬畏,理解守護歷史遺跡的社會責任,更走進殘疾人群體,懂得以己之力傳遞溫暖。
志愿者張心怡在總結里寫道:“站在見證百年風云的中山陵,我們是服務者,更是歷史學習者、精神傳承者。未來,會帶著這份收獲,奔赴更多志愿現場,讓青春在奉獻中,綻放更亮光彩。” 南京財經大學這批學子,以暑期 “三下鄉” 為契機,用行動踐行志愿精神,相信這份熱忱與擔當,會化作成長動力,驅動他們在未來,繼續書寫 “奉獻青春、傳承使命” 的動人篇章,讓志愿之火,在更多角落燃燒閃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