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鄉村午后,蟬鳴把空氣曬得發燙。山西應用科技學院動力學院筑夢鄉村隊四名隊員與五年級的琳琳和三年級的杰杰開始一場特別的邂逅,4名同學擠在兩個孩子的家里,看著桌對面兩個怯生生的孩子,突然覺得手里的暑假作業輔導計劃變得沉甸甸的。這場4對2的特殊教學,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分兵作戰的“教學實驗”
最初的分工像場有趣的實驗:筑夢鄉村隊隊長黃佳昊同學負責琳琳的數學,隊員于磊同學則專攻他的語文閱讀理解;而隊員殷藝杰同學非常耐心的教他英文發音,楊淯浩同學便當起“全能替補”,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可現實很快給了他們下馬威,琳琳總在應用題前發呆,杰杰的英語基礎差教起來有些吃力,兩人還總趁我們不注意就湊在一起玩橡皮。于是隊員們很快調整了策略,將枯燥乏味的知識與游戲相結合,提高了琳琳和杰杰的注意力,4名隊員也體會到原來這場“實驗”最動人的變量,是孩子們眼里慢慢亮起來的光,和自己掌心悄悄攢緊的成就感。
藏在細節里的進步
教學過程中,4名隊員們發現琳琳的數學練習冊上總畫滿小人,于是隊員們便鼓勵琳琳給每個小人編數學故事。她給戴帽子的小人編了道“摘蘋果”應用題,給背書包的小人編了“分糖果”計算題,原本枯燥的練習冊成了故事書。有天她突然說:“老師,原來數學題里也能藏動畫片。”杰杰的英語閱讀上,隊員們發現他總把發音搞混,而隊員殷藝杰同學非常耐心的叫他英文發音,在殷藝杰耐心的示范下,杰杰的嘴唇跟著一張一合,發音也逐漸標準。
兩個人的“畢業禮”
下午快要吃晚飯時,隊員們把兩個孩子的作業本裝訂成小書,扉頁上寫著各自的進步,他們收獲的,是從“教”到“懂”的成就感,是被信任的溫暖,更是對“教育”兩個字的新理解,原來教育從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四顆心貼近兩顆心的過程。這場4對2的輔導,教給我院隊員們的遠比教給孩子的多,4名隊員也深刻體會到了社會實踐的意義,那些被紅筆圈出的錯題旁,藏著的不僅是知識的印記,更是隊員們與兩個孩子共同編織的夏天。
通過與琳琳和杰杰的邂逅,我院筑夢鄉村隊4名隊員不僅收獲了教學相長的珍貴體驗,讀懂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樣,更將動力學院“讓學習發生,力爭使每一個場域都成為課堂,讓每一個時空都產生教育”的育人理念融入內心,踐行在社會實踐中。
車窗外的田野向后退去,隊員們知道,這個夏天播下的種子,會在往后的日子里繼續發芽。或許未來他們會走向不同的崗位,但那個被孩子們的畫射中心房的午后,那份讓每個時空都生長出力量的信念,終將成為他們行囊里最珍貴的禮物,陪著他們在更廣闊的天地里,繼續書寫“讓學習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