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增城區小樓鎮長嶺村的稻田里,金浪翻涌著青春的鋒芒,迎來了一群特殊的“新農人”。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稻亦有道”突擊隊的青年學子,作為“百千萬工程”的先鋒力量,將課堂搬到“雙百行動”示范田,用腳步丈量土地,以專業知識為筆,在盛夏的稻浪中書寫助農新篇。
田壟悟艱辛,機械啟新思 在泮山家庭農場,負責人鐘先生向這群機電專業學子拋出一道現實考題:荔枝烘干如何平衡效率、成本與果肉品質?烘干機旁的探討,點燃了青年人的專業熱情。當收割機在金黃稻浪中穿梭,隊員們圍著機器細察脫粒奧秘,秸稈分離的巧思遠比課本圖示更鮮活。鋪曬稻谷時指尖觸到的溫熱,田埂上數稻穗時背脊的灼曬,讓“粒粒皆辛苦”從詩句化作切膚體會。
科技守糧香,泥土育真情 走進荔穗糧食基地,智能烘干設備精準控濕,恒溫糧倉鎖住稻谷鮮香。碾米機中糙米蛻變為瑩潤新米的過程,讓隊員們驚嘆于現代農業的精密。翌日晨露未晞,學生們已蹲在田頭,跟著農民學習育苗。“盆沿的泥得抹勻,像帶娃一樣要耐心”,阿姨的土方法蘊藏智慧。當自動撒種機將稻種均勻播下,青年們從翻飛的“金豆豆”里,讀懂了“春種一粒粟”的期盼。
科普接地氣,種膜探新路 聚焦“種膜技術”推廣,隊員們發現村民雖對新技術陌生卻滿懷開放態度。“現代化種植誰都向往,可土地和成本是實在難題”,老鄉的直言讓學子們深刻意識到:技術落地必須扎根實際。科普講解與田間示范雙管齊下,為技術推廣打開新思路。
褲腳的泥濘終會褪去,但掌心的稻香已沉淀為青春的骨骼。這支年輕的突擊隊,將汗水在示范田里結晶。當金秋的稻浪翻涌過嶺南丘陵,那稻穗低垂的弧度,正是青春獻給大地的鏗鏘答卷,更是“強國有我”誓言在時代田野的綿長回響!
作者:鄭澤霖
來源: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稻亦有道”突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