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長城謠》壯歌,鑄民族新脊梁
——哈工大學子南京行探尋抗戰精神豐碑
【哈工大(深圳)智能學部宣】(圖文/張涵煜 邱昕玥)“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2025年7月29日至30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紅途尋跡·青春勵行”抗戰精神實踐團前往南京,依托紅色歌曲重溫抗戰記憶。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實踐團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拉貝故居、紅色李巷等紅色教育基地,從浴血抗爭的史詩中讀懂民族精神的偉大升華,汲取抗戰英魂的信念之力。
1.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銘記歷史,砥礪前行7月29日,實踐團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廳內陳列著戰后調查資料、外籍人士記錄、幸存者證詞等大量原始史料,還原那段至暗時刻。“這些文物看似無聲,卻記錄下八十多年前這座城市所經歷的苦難”,實踐團成員岑永賢在筆記中寫道。抗戰記憶不僅是民族的傷痛,更是和平教育的警鐘。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三十萬的數字如巨石壓心,日軍暴行展板上的樁樁件件,讓人痛心疾首,更覺和平之珍貴。
2.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鐵證無聲,和平為鑒作為國內首座國際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館藏著二戰期間,中、蘇、美等國空軍和航空戰士在中華大地上聯合抗擊侵華日軍的豐富史料。實踐團在館內認真聆聽空軍戰士抗擊侵華日軍的英勇歷史。數以千計的中外抗日航空烈士用生命在長空碧血中鑄就了永不褪色的英雄豐碑,捍衛了人類反法西斯的共同信念。“他們與我們年齡相仿,卻以生命捍衛祖國的藍天,這種舍生忘死的精神讓我肅然起敬。”實踐團成員鐘斌感慨道。
圖為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門口正義之神雕塑
3.拉貝故居:人性光輝,和平之歌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拉貝故居
沿著國際人道主義援助的歷史脈絡,實踐團來到了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實踐團師生循著拉貝先生的筆跡,共同追溯那段不容忘卻的黑暗歲月。作為日軍攻占南京期間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拉貝先生與多位國際友人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庇護了25萬中國難民,在自己的住所收容了600余名中國難民。展柜中的珍貴文物,生動詮釋了這位“中國的辛德勒”對生命的大愛與對和平的執著追求。這段參訪經歷不僅深化了師生們對歷史真相的認知,更讓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芽。
4.紅色李巷:烽火中樞,鐵血鑄魂紅色李巷是抗戰時期蘇南抗戰指揮中心,也被史學界稱為“蘇南小延安”,全民族抗戰后期,溧水成為蘇南新四軍向南發展,奪取蘇南抗日斗爭勝利的前進基地和重要后方,中國新四軍歷史研究館在這片土地應運而生,在館內,實踐團深入了解了新四軍的革命歷程和鐵軍精神。一場場生死硬仗、一次次逆境決戰,嘹亮的《新四軍軍歌》,融入潮卷全國的救亡呼喊,在江淮大地如雷鼓鳴響聲。毛澤東贊譽新四軍是“華中人民的長城”,這支英雄部隊用鮮血和忠誠在抗戰烽火中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鋼鐵屏障。
“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音樂臺上,《長城謠》的旋律緩緩響起,團隊成員以歌聲緬懷英烈,用音符訴說對歷史的銘記與對和平的珍重。以歌聲為起點,“紅途尋跡·青春勵行”實踐團踏過歷史滄桑印記,在烈士們跋涉的崎嶇小徑上,在曾經焦灼的戰場遺跡旁,一路追尋先輩足跡,每一步里,青春力量都在為民族振興的火炬續添不熄的火花。歌聲漸息,但那從歷史深處升騰而起的力量早已滲透進血脈。每一次的追尋銘記,每一次的砥礪前行,不僅是向崢嶸過往的致敬,更是新時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歷史使命的信心和決心。
從抗戰歌聲中汲取精神偉力,于實踐征程中追尋先輩足跡,“紅途尋跡·青春勵行”實踐團,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