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驕陽似火,卻擋不住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啟銘實踐隊探尋鄉村振興密碼的熱情。他們奔赴陽江市陽西縣塘口鎮,開啟了一場以“富硒產業賦能,共繪振興藍圖”為主題的調研之旅。通過訪談鎮委和村委代表,實踐隊深入探究塘口鎮富硒農產品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創新模式,解碼“富硒產品品牌化+共享農場四方聯動”的創新實踐,彰顯青年學子在鄉村振興中的責任擔當。塘口鎮作為中國長壽之鄉核心區,正以硒資源為引擎,推動產業升級與生態宜居建設。

圖 陽江陽西塘口鎮--中國長壽之鄉核心區
7月9日至10日,在指導老師楊雪芹和楊家瑩的引領下,這支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隊伍先后走進塘口鎮人民政府和周南村委會。此次調研緊扣時代脈搏,聚焦富硒產業對鄉村振興的賦能作用。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進的背景下,富硒產業作為塘口鎮的特色產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實踐隊成員們希望通過基層訪談收集一手資料,從青年學子的獨特視角出發,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創新性的思路和建議。實踐隊成員包括陳泳詩等學子,他們運用結構化訪談的方式,與當地干部、群眾深入交流,詳細了解當地富硒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模式。
訪談實錄一:鎮級視角下的富硒產業優勢

圖 實踐隊到訪塘口鎮人民政府
7月9日,在楊家瑩老師的帶領下,啟銘實踐隊順利抵達塘口鎮人民政府,開啟了一場關于富硒農產品的深度調研之旅。實踐隊成員陳泳詩就富硒農產品的優勢問題,對塘口鎮農業辦副主任李超能進行了專訪。李超能詳細介紹道,塘口的富硒產品以高硒含量和豐富的營養價值聞名遐邇。其中,胭脂米和絲苗米在市場上備受青睞。胭脂米每公斤單價高達數百元,常被用于制作米糊,充分體現了產品高附加值的特性。此外,塘口鎮積極注冊“塘口鄉”等特色品牌,有效提升了產品的辨識度,為產品的市場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 實踐隊與塘口鎮農業辦副主任李超能進行訪談
在訪談中,李超能指出:“塘口富硒產業的核心在于品牌化和高價值轉化,這為鄉村經濟注入了新活力。”通過此次訪談,實踐隊對塘口富硒產業的優勢與挑戰有了更為系統的認識和梳理。
訪談實錄二:村級創新與共享農場模式
為全面把握產業發展,7月10日,實踐隊在楊雪芹的帶領下深入周南村委會,專訪村主任陳仲碩。實踐隊成員陳泳詩率先針對“公司 + 基地 + 農戶”這一傳統運營模式發起提問。陳仲碩主任介紹道,如今該模式已升級為“硒望共享農場”項目,整合了鎮企、村企、農戶和公司四方力量,形成了一個緊密協作的產業共同體。其中,鎮企合作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引領作用,為項目注入資金;村企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其中,獲得穩定的收益;農戶則能夠直接參與到農場的日常運營中,實現家門口就業;公司則負責整體的市場推廣與策略規劃,為項目的發展指明方向。

圖 實踐隊與周南村委會村主任陳仲碩進行訪談
隨后,楊雪芹就合作機制提出了疑問。陳仲碩進一步解釋道:“共享農場將場地劃分為一個個菜園地塊,這一設計不僅旨在傳承悠久的農耕文化,還能吸引眾多親子家庭前來體驗。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鎮企承擔起環境美化與配套建設的重任,為游客打造一個舒適、宜人的游玩環境。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填補了縣城團建市場的空白,通過精心策劃的親子互動和團建活動,實現了鎮企、村企、農戶和公司的多方共贏。”此次訪談猶如一把鑰匙,為實踐隊揭示了塘口鎮在產業融合方面的創新探索與實踐成果,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模式創新與鄉村振興啟示
調研顯示,塘口鎮富硒產業已從傳統種植轉向多元化發展。“硒望共享農場”項目宛如一顆璀璨的新星,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綻放出獨特的光芒。它不僅為農民開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徑,還巧妙地融入了豐富的文化教育元素。正如陳仲碩所言讓下一代體驗農耕艱辛,深化對鄉村的理解。這一項目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鄉村的魅力與價值,傳承和弘揚了優秀的農耕文化。這種“政企農”協同模式,猶如一套行之有效的鄉村振興密碼,通過品牌打造(如“塘口鄉”)和項目升級,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實踐隊經過深入分析認為,該模式猶如一條堅韌的產業鏈紐帶,強化了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與協作,提升了產業鏈的韌性。同時,它還為實現生態宜居與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讓鄉村既有綠水青山的美麗顏值,又有幸福生活的內在品質。

圖 啟銘實踐隊與周南村委會村主任陳仲碩合影留念
啟銘實踐隊此次塘口鎮之行,全面揭示了富硒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引擎作用。從產品優勢到模式創新,塘口鎮以硒為媒,繪就產業興旺新圖景。在政府、企業及農戶的共同努力下,富硒產業有望成為區域發展標桿,為全國鄉村提供寶貴借鑒。實踐隊將繼續深化調研,貢獻青年智慧于國家戰略。
圖 陳泳詩 陳亭丹 趙鎮海 聶藝紅 文 楊雪芹 楊家瑩 聶藝紅 趙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