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深化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天津工業大學人民武裝部組織“赤子尋跡·烽火薪傳”實踐團,以退伍大學生士兵為骨干,攜我校優秀學生教官、國旗護衛隊骨干成員,先后奔赴遼寧沈陽與山西陽泉兩地,開展了一場貫穿歷史與當下的紅色研學之旅,引導青年學子以腳步丈量歷史,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百團大戰紀念館時強調,“廣大青少年生逢其時,要賡續紅色血脈,樹立強國有我的遠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榮自豪的中國人,勇擔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跟隨總書記的腳步,實踐團成員奔赴山西陽泉,來到巍然矗立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前——全體成員莊嚴列隊、敬獻花籃,以軍人姿態致敬英靈,誓言傳承精神。轉至百團大戰紀念館內,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
隨后,實踐團成員深入狼峪紅色抗戰遺址,沿著當年八路軍戰士戰斗過的山路前行,在殘垣斷壁間探尋抗戰時期軍民聯防的歷史痕跡,探尋當地歷史中八路軍與群眾并肩作戰、保衛家園的鮮活故事,切實感受到那份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退伍兵王俐透過歷史的痕跡凝視民族命運的轉折。這片黑土地上鐫刻著中華民族最早的抗戰吶喊,是我們銘記歷史、追溯抗爭起點的關鍵坐標。
銘記歷史,緬懷英烈。實踐團成員用腳步丈量歷史的厚度,用心靈感受精神的傳承“從沈陽到陽泉,構建起從東北抗聯至華北敵后、從遼沈要沖到太行山脈的抗戰精神圖譜。我們不僅是在尋找歷史的遺跡,更是在校準一代人的精神坐標。”實踐團成員張宗雪玉說。
實踐團以“尋抗戰足跡、悟民族精神、做時代新人”為主線,選取沈陽與山西兩地作為尋跡地,沈陽是“九一八”事變發生地,也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山西陽泉作為百團大戰主戰場之一,則是八路軍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的重要見證。兩地一東一西,分別對應抗戰初期艱難御敵與相持階段主動反擊的關鍵節點,共同串聯起中華民族從覺醒到奮起、從苦難到輝煌的歷史進程。
實踐團成員主動扛起征兵宣傳的“青春旗幟”,走進各學院、社區街道、中小學等,結合自身軍旅經歷,向適齡青年講述“穿上軍裝是榮耀,保家衛國是責任”的深刻內涵。與此同時,實踐團成員在校內擔任學生教官開展軍事技能教學,讓軍人的嚴謹作風與擔當精神在校園里落地生根。這份從歷史中走來的赤誠,正化作新時代青年“強國有我”的實際行動,在守護與傳承中續寫新的篇章。
不忘苦難歷史,砥礪復興之志。此次研學活動既是對英雄事跡的銘記,更是對紅色基因的接力與傳承。實踐團成員將帶著這份紅色的記憶和力量,以實際行動書寫自信自強的新時代青年答卷,讓偉大的抗戰精神在實踐中生生不息、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