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陽光為金宇輪胎集團高大的廠房勾勒出巍峨的輪廓,青島大學自動化學院訪企橡動實踐團的隊員們已經整裝待發,懷著激動與期待的心情,準備踏入這片現代工業的腹地。近日,這支充滿朝氣的大學生團隊跨越千里,深入這家中國輪胎制造業的領軍企業,展開了一場以“深入制造業一線,解讀民族工業密碼”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對他們而言,機器的轟鳴是對話歷史的獨特語言,工人師傅手上的老繭是閱讀時代的生動文本,而一條輪胎從無到有的完整誕生歷程,則成為了他們理解“中國制造”最直觀、最深刻的教科書。

淬煉:于熔煉中見證工業脊梁
團隊的首站是密煉中心。還未踏入車間,一股混合著橡膠與炭黑的獨特氣息便撲面而來,這是工業生產最原始的味道,也是制造業最真實的呼吸。映入同學們眼簾的并非想象中繁忙的人流,而是一座座巍然矗立的巨型密煉設備。這些鋼鐵巨獸通過全自動的輸送系統精準“吞”入各種原材料,在計算機程序的絕對控制下,進行著高溫高壓的冶煉。機械臂有條不紊地將煉好的膠料抓取放置到傳送帶上,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下一個環節,整個流程宛如一場精心編排的工業芭蕾。
一位在密煉崗位工作了十五年的老師傅一邊監控著儀表數據,一邊向隊員們講解:“溫度、壓力、時間,每一個參數的微小偏差都會直接影響膠料的最終性能。在我們這里,沒有‘差不多’的說法,必須是100%的精確。”老師傅的額頭上沁著細密的汗珠,眼神卻始終專注而篤定。這份對標準的極致恪守,讓隊員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國工業產品走向世界的底氣所在。有隊員在實踐筆記中寫道:“原來,所謂的‘工業脊梁’,不是宏大的口號,而是由無數個精確到小數點后的參數支撐起來的。”

成型:在方寸間雕琢匠心印記
跟隨傳送帶的連貫運轉,實踐團來到了輪胎成型車間。這里無疑是整個生產流程中最具技術含量的環節之一。在高速運轉的成型機上,簾布、鋼絲、胎面等各種半成品部件,在精密機械裝置的操控下,猶如被施了魔法般精準貼合、纏繞,迅速組合成一個結構完整的輪胎“胚胎”。自動化設備的高效運作令隊員們嘆為觀止,但更讓他們驚訝的是,在這高度自動化的背后,依然離不開人的智慧與經驗。
隊員們有幸與一位技藝精湛的老師傅進行了深入交流。師傅從一名普通的畢業生成長為國家級技能大師的奮斗歷程,深深打動了每一位隊員。“別看現在基本都是自動化生產,但設備的調試、維護和關鍵時刻的故障判斷,離不開人的經驗和手感。”王師傅指著成型機上的參數顯示屏說,“數值的細微變化,系統會報警,但快速判斷問題根源,還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匠人’精神。”他從設備柜子里拿出一本厚厚的、邊角已經磨損的工作日志,里面密密麻麻記錄著他多年來遇到的各種設備異常和解決方法。他說:“這是我十幾年‘泡’在車間里才練就的功夫,也是我最寶貴的財富。”師傅正是金宇團隊中“也許個體素質并非最優秀,但依靠團隊協作與精益求精的精神,一定能創造出最佳業績”這一理念的完美詮釋。他的故事讓同學們明白,真正的工匠精神,既是對技術的極致追求,也是對職業的終身熱愛。

硫化:以使命擔當承載千鈞之重
成型后的“生胎”被送往硫化車間。一進入車間,實踐團就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一排排高大的硫化罐如同整裝待發的士兵,莊嚴而肅穆。輪胎胚胎在這里被送入特定的模具中,經過長達數小時的高溫高壓“洗禮”,才能最終獲得堅韌的胎體、清晰的花紋和完美的使用性能。整個硫化過程漫長而充滿力量,仿佛是一場靜默的鍛造儀式。
來自自動化學院的張鈺哲同學在觀察完硫化過程后感慨道:“硫化就像是一場材料的淬煉與升華。唯有經過高壓和高溫的考驗,原本柔軟而富有可塑性的膠料,才能蛻變為能承載千鈞之重、保障行駛安全的核心部件。”他一邊記錄一邊補充說,“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一個絕佳隱喻。從早期的技術受制于人、設備依賴進口,到今天的自主研發、自立自強,中國制造業正是在各種外部壓力與內部挑戰中,淬煉出了最硬核的競爭力。”隊員們圍繞在硫化罐旁,感受著設備運轉傳來的輕微震動,仿佛能觸摸到中國制造強勁跳動的脈搏。

質檢:為生命護航注入靈魂溫度
如果生產線是輪胎的“誕生”,那么質檢線就是守護其“生命”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線。在最終的檢驗區,每一條完成硫化的輪胎都必須經歷一系列近乎苛刻的“魔鬼測試”。X光探傷設備能夠洞察輪胎內部最細微的結構缺陷,均勻性試驗機則以高速運轉模擬實際行駛條件,檢驗輪胎的穩定性和平衡性。任何微小的瑕疵都逃不過這些精密儀器的“法眼”。
質量總監在帶領同學們參觀時的一句話,讓所有隊員為之動容:“我們生產的每一條產品,都直接關系到萬千家庭的幸福安康。在金宇,質量沒有99.9%,只有100%合格。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所有金宇人共同遵守的規則、共同信守的理念,更是我們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這種深入骨髓的責任感和敬畏心,讓原本冰冷的科技與工藝被賦予了溫暖的靈魂。隊員們意識到,正是這種高度統一的質量觀和責任感,塑造了金宇人堅不可摧的團隊精神,成為實現“中國制造”品質革命的內在驅動。

扎根:讓工業之樹深植鄉土沃壤
作為一次深刻的“三下鄉”社會實踐,讀懂產業振興與鄉村發展的血脈聯系,同樣是實踐團的重要使命。隊員們特別調研了金宇作為地區龍頭企業,是如何履行社會責任、反哺鄉村發展的。他們了解到,公司不僅吸納了周邊大量勞動力,讓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夢想,還通過建立完善的技能培訓體系和職業發展通道,將普通農民培養成現代化的產業工人和技術骨干。
一位來自附近村莊、在金宇工作了八年的女工熱情地向隊員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在這里工作,我不僅有了穩定的收入,蓋起了新房,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技能,開闊了眼界,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公司對我們來說就像另一個家,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這種感覺特別踏實。”她的笑容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隊員。產業的興旺,真正活了一方經濟,富了一方百姓。金宇的團隊精神和家國情懷,在此刻超越了工廠的圍墻,融入了國家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同學們看到了一個企業如何以其扎實的產業根基,成為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
奔涌:當青春脈搏共振時代強音
這場深入制造業一線的實踐,最終成為一場青年與時代的雙向奔赴。在實踐的最后,團隊與企業管理人員和山大校友舉行了座談會。延惠峰執行董事動情地分享了他的職場感悟:“在這里,我深刻體會到什么叫做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的同頻共振。我們參與的每一個技術革新,優化的每一道工藝流程,提升的每一點產品性能,不僅是在做產品,更是在為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征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就是我們所有金宇人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利益所在。”

領導的這番話如洪鐘大呂,在隊員們心中久久回響。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它們不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而是能夠深度參與并改變現實世界的強大工具。愛國情懷,從一個宏大而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而鮮活——它可以是生產線上一個精心調控的參數,是質檢環節一絲不茍的嚴謹,是技術攻關中永不放棄的堅持,更是未來擇業時投身實體經濟、建設制造強國的堅定選擇。
離別時分,夕陽為現代化的廠區披上了溫暖的金色光輝。實踐團隊長在總結分享中說道:“這段難忘的旅程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中國式的現代化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它是由流水線上每一位兢兢業業的工人、辦公室里每一次精益求精的論證、管理層每一份高瞻遠矚的決策共同鑄就的。金宇人的團隊精神告訴我們,只有將個體的努力融入國家發展和時代進步的洪流,才能匯聚起民族工業奔騰向前的磅礴力量。”
這場始于渤海之濱、深入齊魯制造業腹地的實踐,讓青年學子們真正觸摸到了中國經濟的強勁脈搏和民族工業的靈魂深處。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遠比任何書本知識都更加深刻和鮮活。通過這次實踐,隊員們不僅了解了輪胎制造的工藝和流程,更重要的是,他們理解了一份堅守的意義、一種責任的重量、一個時代的召喚。他們的青春,也必將在與偉大時代的深度對話中,尋找到最堅實的支撐,最終迸發出最耀眼的光芒。而這,正是社會實踐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讓青年走進現實,讓理想扎根大地,讓青春與時代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