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至16日,鄭州大學“征途拾光”實踐團響應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號召,分赴鄭州市紅色地標開展歷史研學、河南商丘鄉村學校開展紅色支教,以“實地探訪+基層宣講”的方式,在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為鄉村青少年筑牢精神根基?;顒悠陂g,團隊邊走訪邊記錄下實踐中的故事與感悟。
探訪紅色地標:聽講解、采素材,為支教“備足料”
8月15日清晨,實踐團首站抵達鄭州市碧沙崗公園,在北伐陣亡將士紀念碑前,團隊成員圍攏在公園文史講解員李娟身邊,認真記錄歷史細節。“這座紀念碑是1928年馮玉祥將軍主持修建的,‘碧沙崗’三個字就是為了紀念北伐戰爭中‘碧血丹心,血殷黃沙’的烈士們。”李娟指著碑座上的年齡表告訴隊員,“你們看,這些犧牲的戰士大多不到20歲,和你們現在差不多大。”
“以前在課本里學北伐戰爭,只知道是重要歷史事件,今天聽李老師講完,才明白鄭州本地就有這么多年輕先烈的故事。”實踐團成員、鄭州大學2024級學生王浩邊記筆記邊對記者說,“我們特意拍了年齡表和紀念碑的照片,后面給鄉村孩子講課的時候,這些都是最真實的素材。”隨后,團隊在紀念碑前舉行集體默哀儀式,以此表達對先烈的敬意。
當日上午10時,實踐團來到二七紀念塔,在展廳講解員張萌的引導下,重點參觀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相關展區。在二樓展柜前,1923年《京漢鐵路總工會全體工人罷工宣言》原件泛黃卻完整,借助高精度光學設備,宣言末尾一處褐紅色指紋清晰可見。“這枚指紋極可能是當年工人代表簽署宣言時留下的,一百多年了,紋路還能看清,這就是工人階級堅定斗爭的見證。”張萌的講解讓隊員們駐足良久。
“之前只知道‘二七精神’是不怕犧牲、頑強斗爭,今天看到高斌烈士的血衣,才真正感受到這種精神的重量。”實踐團成員霍漫菲指著展柜里的血衣對記者說,血衣左胸的彈孔和放射狀撕裂痕跡十分明顯,“我們錄了張老師講解血衣歷史的視頻,后面給孩子看,比單純講理論更有說服力。
圖1 二七塔部分展品
上午11時,團隊抵達中原英烈紀念館,館方展陳部工作人員趙凱向隊員們介紹了核心展區的“河南英烈星空圖譜”:“這個穹頂有58321個光點,每個光點都對應一位河南籍烈士,是根據他們的犧牲地點精準定位的,就是想讓大家直觀看到,革命勝利是多少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實踐團成員劉悅告訴記者:“聽到‘58321’這個數字時特別震撼,我們已經把‘星空圖譜’拍下來,還畫了簡易的‘中原英烈地圖’,后面講課的時候用得上。”
扎根鄉村支教:講故事、強互動,讓紅色“活起來”
8月16日,實踐團帶著前一天采集的照片、視頻、手繪圖等素材,驅車來到河南商丘芒種橋二中,開展“紅色歷史進課堂”支教活動。此前,團隊已提前采訪該校七年級班主任陳麗,了解到“學生對本地革命歷史了解較少,但對故事類內容興趣濃厚”,據此設計了“看圖片、聽故事、談感受”的課堂環節。
“大家知道嗎?在咱們河南鄭州,有一座紀念碑,上面刻著很多不到20歲的烈士名字……”課堂上,王爍桐結合碧沙崗公園的照片,率先講起北伐烈士的故事;霍漫菲則播放了二七紀念塔的文物視頻,當畫面切到高斌烈士的血衣時,教室里瞬間安靜下來。“老師,那個彈孔真的是打仗的時候留下的嗎?”“工人叔叔為什么要罷工呀?”學生們的提問接連不斷,隊員們一一解答,還組織“我知道的英雄”互動環節,鼓勵學生分享自己聽過的紅色故事。
“以前我只知道雷鋒、董存瑞,今天才知道鄭州有這么多英雄,還有咱們河南有5萬多名烈士,太厲害了!”芒種橋二中七年級學生李雨桐課后對記者說,她還把課堂上學到的故事記在筆記本上,“回去要講給爸爸媽媽聽。”
“實踐團的課特別生動,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照片、視頻和故事帶動孩子興趣。”記者表示,“很多孩子課后還圍著隊員問問題,這種‘三下鄉’活動把紅色教育送到鄉村學校,對孩子成長特別有意義,希望以后能多來幾次。”活動尾聲,實踐團向學校捐贈了整理好的《中原紅色故事手冊》,并帶領學生合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嘹亮的歌聲回蕩在校園里。
強擔當、促長效,讓“三下鄉”走深走實
“這次‘三下鄉’既讓我們走出校園,在實地探訪中讀懂了革命歷史,也讓我們有機會把紅色知識帶給鄉村孩子,真正體會到‘實踐出真知’的意義。”實踐團團長、鄭州大學2024級學生王爍桐對記者說。據介紹,團隊已整理此次活動中的采訪素材、課堂視頻和學生反饋,計劃制作《中原紅色足跡實踐報告》,后續還將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為芒種橋二中的學生繼續分享紅色故事。
圖2 實踐隊在紀念碑前的合影
“‘三下鄉’不是一次簡單的走訪,而是要把知識傳遞下去、把精神傳承下去。”鄭州大學團委老師、實踐團指導教師馬鵬表示,學校將持續支持此類實踐活動,鼓勵更多青年學子走進基層、服務基層,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