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揚州大學教育學院(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嚴睿同學作為南通非主城區紅色文化調研隊如東分隊一員,與其他三名隊員走進如東紅色場域,將“田野調查+理論研究+育人實踐”經驗轉化為青年思政教育課堂,開展紅色文化尋訪實踐。
8月21日午后,四人在馬塘革命紀念館玻璃展柜前,細看游擊隊作戰記錄,字里行間是“寧愿站著死,決不跪著生”的決絕。工作人員結合“馬塘保衛戰兵力部署”手繪地圖,講述先輩以少勝多的戰史。三小時內,他們摘錄23處無名戰士事跡,拼湊烽火歲月記憶。
從紀念館出發,驅車11公里抵達如東縣革命烈士陵園。紀念碑矗立園中,碑墻刻滿烈士姓名,其中最小者僅16歲。調研隊員拾級而上,在碑墻前駐足,松柏環繞間,風過林葉作響,仿佛是與先烈的“靜默對話”。
在中共如東第一支部紀念館,這支小隊通過“支部誕生”展區史料,了解1928年如東首個黨組織成立場景。泛黃的入黨申請書復印件上,“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字跡清晰如初。他們記錄下支部組織農民運動、發展黨員的歷程,體會早期共產黨人在黑暗中播撒革命火種的不易。

▲圖為團隊成員在紅色展廳內,面向陳列展板與屏幕,開展實踐學習活動
▲圖為團隊成員嚴睿在紅色展館內,俯身研讀相關史料展板,探尋革命先輩的青春足跡
8月22日下午,團隊驅車25分鐘至豐利鎮五義紀念碑前。當地老黨員周爺爺講述1947年五位村民為保護新四軍傷員,面對敵人刺刀守口如瓶的事跡。隊員們蹲在碑座旁,用相機拍下“義薄云天”刻字,將這份“精神接力”銘記于心。
隨后,調研小組前往蘇中四分區反清斗爭紀念館,在“江海人民抗倭反清斗爭年表”前駐足。從明代抗倭、近代反清到抗日戰爭,如東紅色基因的深厚積淀逐漸清晰。他們用思維導圖梳理“江海革命文化”發展節點,系統厘清當地革命歷史脈絡。

▲圖為團隊成員在紅色場館內,手持橫幅合影
實踐中,這支隊伍以“三維聯動”推進活動:整理無名英雄事跡,豐富南通紅色資源圖譜;將尋訪與黨史學習、青年成長結合,如為小學生講五義士故事;結合“江海革命文化”特色,構思“掃碼聽故事”導覽、編校園情景劇,讓紅色文化更易傳播。他們深知,紅色實踐不僅是走訪,更是讓紅色資源留存并“活”起來。
此次如東之行,加深了隊員們對當地紅色文化的認識,為后續成果奠定基礎,展現了當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歷史使命的青春風采。